团队的脊梁 (第2/3页)
文包,取出的不是简历,而是一叠手绘的电路图。
“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你们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分析,“周教授推了推老花镜,“那个振动干扰的解决方案,很有想法。不过,“他的手指点在图纸的一处,“如果在这里加个反馈回路,响应速度还能提升30%。“
颜旭凝视着那些精细的手绘图,突然明白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周老,我们给不了您研究所的待遇......“
周教授摆摆手,目光扫过窗外正在卸货的年轻工程师们:“我退休前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现在在通天集团,年薪两百万。上周他来看我,说他三年没画过一张电路图了。“老人的手指轻轻敲着图纸,“这里,还能听见技术的心跳声。“
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一阵喧闹。颜旭推门出去,看见三个年轻人站在走廊里,身上还带着雪水。为首的男生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紧紧抱着一个透明收纳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种自制模块。
“颜总,我们是来报到的。“男生略显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我是清华的李思远,这两位是我的同学。“
颜旭注意到他们脚边简单的行李:“这么快就搬来了?宿舍还没准备好......“
“没关系!“另一个高个子男生抢着说,“我们可以先打地铺。在实验室通宵习惯了。“
办公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王磊抬起头,冲着年轻人喊:“喂,那几个高材生,别站着了,过来搭把手!这个频谱仪我们刚淘的二手货,你们年轻人应该会用。“
午后,颜旭带着新老员工在会议室吃盒饭。
周教授夹起一块红烧肉,笑着对几个年轻人说:“你们知道吗?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在这样的老厂房里,一待就是三天三夜。那时我们做载波通信,每个电路都要自己焊。“
李思远眼睛发亮:“周老,我看过您那篇关于信道编码的论文!“
“论文都是过去的了。“周教授摇摇头,“现在要看你们的。“他转向颜旭,“颜总,我建议立即启动'昆仑'计划。你们在水电站项目积累的经验,完全可以沉淀为一套完整的工业通信协议。“
财务总监李芸刚好走进来,听到这句话不禁皱眉:“周老,研发新协议的成本......“
“让我把话说完。“周教授从公文包里又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向老单位申请的联合实验室计划。设备、场地他们出,我们出技术。这样既能降低研发成本,又能获得国家级测试环境。“
颜旭注意到李思远一直盯着白板上未擦净的技术草图。那是今早他们讨论的一个信号干扰问题。
“有想法?“颜旭把马克笔递过去。
李思远犹豫了一下,接过笔在白板上画起来:“我在博士期间研究过类似的干扰模式。如果用自适应滤波算法,配合硬件上的这个改造......“他的笔迹越来越快,“可能只需要原来三分之一的成本。“
张猛放下饭盒走过来,仔细端详着草图:“小子,想法不错。不过你这个散热设计太理想化了,在高温高湿的工厂环境里撑不过三个月。“他在图上做了个标记,“这里,要加个通风通道。“
“而且要考虑维修便利性。“王磊也加入讨论,“工厂老师傅可没耐心拆这么多螺丝。“
看着热烈讨论的团队,颜旭想起昨天面试时问李思远的问题。
当时这个年轻人拒绝了某互联网巨头六十万年薪的offer,理由很简单:“我想做的东西,能让钢厂减少一次非计划停机。这在简历上可能不如'亿级用户系统'好看,但我觉得更有意义。“
夜幕降临,新来的年轻人果然在办公室角落打起了地铺。周教授坚持要陪他们待到深夜,此刻正戴着老花镜,帮李思远修改方案书上的公式。
颜旭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听见周教授在对年轻人说:“......做工业技术,要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懂理论,更要感受实际的脉搏。你们很幸运,这么早就能触摸到中国工业的真实心跳。“
窗外,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旧时代的痕迹,也掩埋了新时代的足迹。颜旭知道,这些新鲜血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个被资本快节奏遗忘的老厂房里,正悄然孕育着能够改变中国工业未来的力量。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意一起来啃这些硬骨头吗?“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北京笼罩在节前的喧嚣中。旭日科技的会议室却灯火通明,空气中飘着外卖饺子的香气,与打印机吐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颜旭站在一块略显陈旧的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图表。
“这是长青资本的投资款到账后的第一件大事。“颜旭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们要推行'技术股权激励计划'。“
财务总监李芸将一叠装订精美的文件放在桌上,封面上“股权激励方案“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周明儒教授拿起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文件内容,手指在“技术贡献系数“那一栏轻轻敲击。
“以专利数量、项目难度和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