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 (第2/3页)

一人时,会下意识地拿出那架紫檀木算盘。但如今,他拨动算珠,不再是计算一个小订单的盈亏,而是在演算越来越复杂的现金流模型、资本回报率、以及那悬在头顶的、高达百分之五十的对赌增长线。算珠碰撞的声音依旧清脆,但落在他耳中,却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急促,仿佛在为他,也为这家正在疯狂扩张的公司,敲响着一记记隐形的警钟。

    他知道,公司正在被资本催熟,像一株被注射了激素的植物,看似枝繁叶茂,实则根系浅薄,内里虚弱。狂飙的列车已经启动,速度令人眩晕,但他却隐隐感到,自己对这列车的控制力,正在一点点消失。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而他,只能紧紧抓住扶手,看着仪表盘上不断飙升的速度数字,心中充满了对未知前途的深深忧虑。这扩张的疯狂背后,是越来越浓重、几乎令人窒息的阴影。

    东三环甲级写字楼的暖气开得很足,隔绝了窗外北京的严寒。崭新的办公区内,格子间排列整齐,年轻的员工们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偶尔响起此起彼伏的电话推销声。空气中弥漫着新家具的淡淡气味,以及一种被KPI和绩效驱动着的、无形的紧张感。这里干净、明亮、现代,却似乎少了点什么。

    颜旭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走出来,想去技术区找一下老李——那个从邮电部时期就跟着他、话不多但技术扎实、做事极其认真的老员工,想和他探讨一下华东一个新项目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他穿过开阔的公共区域,目光所及,是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他们穿着时髦,谈论着“客户画像”、“转化率”、“季度奖金”,却很少有人再像过去那样,围在一起争论某个技术参数的优劣,或者为了一条线路的完美布线而反复琢磨。

    技术区也被重新规划了,用半人高的隔板分成一个个工位。颜旭找到老李时,他正独自坐在工位前,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电路设计图皱眉,手边还放着一块已经有些年头的万用表,与周围崭新的环境格格不入。老李穿着件半旧的夹克,背影显得有些佝偻和孤独。

    “李工,华东那个项目,我有点担心他们选用的备用电源模块在极端电压下的稳定性,你帮我看看方案?”颜旭走近,低声问道。

    老李抬起头,见是颜旭,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他张了张嘴,刚想说什么。

    “李工!”一个声音插了进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是新提拔的华东区域销售总监,一个三十岁出头、梳着油亮背头的男人,姓赵。他手里拿着一份合同草案,直接走到老李工位前,将草案拍在桌上,“这个单子客户催得急,下周一必须发货!安装调试流程你这边抓紧过一下,签个字,我马上让物流安排!”

    老李拿起草案,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越皱越紧:“赵总监,这……这不行啊。他们要求的这个响应速度,以他们现有的机房环境和咱们标准设备的性能,根本达不到!强行承诺了,后期肯定出问题,会影响客户体验,砸我们招牌的!”

    赵总监不耐烦地挥挥手,语气带着一种对新员工说教般的优越感:“李工,你这老观念得改改了!现在市场竞争多激烈?先把单子签下来再说!客户体验?等设备进去了,有问题再派售后去解决嘛!到时候多跑两趟就是了,成本核算进去就行了。关键是现在不能丢单!你知道这个单子多少金额吗?完不成我的季度KPI,你负责?”

    老李的脸涨红了,他握着草案的手指微微发抖,声音却异常坚定:“赵总监,这不是成本和多跑两趟的问题!这是信誉问题!颜总一直跟我们说,‘可靠’是我们的底线!明明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能承诺!这会出大问题的!”

    “颜总?”赵总监嗤笑一声,声音不大,却足够让附近几个工位的员工听见,他斜睨了站在一旁的颜旭一眼,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颜总当然希望我们稳健发展。但现在公司要规模,要数据,要增长!林总天天在会上强调,速度就是生命!你抱着你那套老黄历,耽误了公司扩张,负得起这个责吗?”

    这话像一记耳光,不仅打在老李脸上,也让颜旭的心猛地一缩。他看着赵总监那张被业绩和欲望灼烧的脸,又看了看老李那因坚持原则而受辱却依旧倔强的神情,一股无名火夹杂着冰凉的悲哀涌上心头。

    “这个字,我不能签。”老李将合同草案推了回去,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

    “你……!”赵总监气结,狠狠瞪了老李一眼,抓起草案,转身就走,嘴里不干不净地嘀咕着,“倚老卖老,跟不上时代……”

    颜旭站在原地,看着赵总监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重新埋首于图纸、背影却更显孤独僵硬的老李,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想开口说点什么,安慰老李,或者重申一下“可靠”的原则,却发现语言在此刻如此苍白。在疯狂的扩张和冰冷的KPI面前,他曾经视为圭臬的价值观,似乎正变得无足轻重。

    几天后,老李提交了辞职报告。没有吵闹,没有抱怨,只是在颜旭的办公室里,平静地说:“颜总,公司发展快了,是好事。但我这老家伙,可能跟不上这速度了。我还是觉得,做通信的,线路稳不稳,设备靠不靠谱,比什么都重要。对不起,不能再跟着您干了。”

    颜旭极力挽留,甚至提出给他加薪,调整岗位。但老李去意已决。

    颜旭最终在辞职报告上签了字,手有些抖。他本想亲自送送老李,却临时被林浩天拉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人电话会议,讨论下一阶段的扩张策略和如何“优化”财务报表以更符合上市要求。

    等他终于脱身,冲下楼时,只看到老李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身影蹒跚地汇入国贸桥下熙攘的人流,很快消失不见。寒冬的风吹动着老李花白的头发,那背影,像一个被时代洪流无情冲刷掉的、不合时宜的注脚。

    颜旭站在冰冷的街头,看着眼前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CBD,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资本的注入带来了规模的狂飙,却也像一场洪水,冲刷、稀释了公司初创时那最宝贵的、由信任、技术和品质凝聚而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