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旭日初升

旭日初升

    旭日初升 (第2/3页)

二百五的现款。”

    颜旭抬眼看他:“你的意思是?”

    “我打听过了,隔壁街那个搞批发的‘黄胖子’,可以短期拆借,利息……有点高。”林浩天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按日息算。借一千二百五,用一周,大概……要多还四十块。”

    颜旭的手指在算盘框架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这意味着,这笔生意的利润将从三百块被压缩到二百一十块。而且,背上了债务,哪怕只是短期一周。

    屋子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日光灯镇流器发出的嗡嗡声。窗外的自行车棚里,传来有人取车时链条的哗啦声。

    “干。”颜旭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决断,“这单必须做成。不仅是利润,更是信誉,是开门红。四十块的利息,就当是买时间和信誉的成本。”他拿起算盘,郑重地拨弄了几下,将“四十”这个数字,清晰地呈现在算盘上,像一个刺眼的警示。

    林浩天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就等你这句话!我这就去找黄胖子!”他抓起西装外套就往外冲,跑到门口又回头,“老颜,晚上咱俩吃顿好的!我请客!肉末炒饼管够!”

    门“哐当”一声关上,屋子里只剩下颜旭一个人。他环顾这间简陋、拥挤、弥漫着焦虑与希望的小屋,又低头看了看算盘上那代表利息的、令人肉疼的数字。创业的激情,在冰冷的现实和算珠的碰撞声中,沉淀为一种更为具体、也更为沉重的责任感。他知道,从这间“车库”起步,每一步,都需要精打细算,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关乎生死。旭日初升,光芒微弱,却已感受到了前行路上的风刀霜剑。

    “旭日通讯”那间狭小的办公室里,空气闷热而黏稠。日光灯管发出的嗡嗡声与窗外知了歇斯底里的鸣叫混在一起,搅得人心烦意乱。第一批货总算在磕磕绊绊中出了手,还清了黄胖子的短期拆借,账面上终于有了些许微薄的利润,像干旱河床上渗出的可怜水渍。但颜旭和林浩天都清楚,这点钱,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下一步的扩张,甚至连应对下一个稍大点的订单都捉襟见肘。

    “又卡在钱上了。”林浩天烦躁地把钢笔扔在桌上,溅起几点墨渍。他面前摊着几张意向合同,客户的要求都不低,付款条件却一个比一个苛刻。“这帮孙子,都要至少三个月的账期!可咱们进货,人家恨不得要求现款现货!这中间的窟窿,拿什么填?”

    颜旭没说话,只是默默地将那架紫檀木算盘拿到面前。他的手指熟练地拨动着算珠,计算着潜在的订单额、毛利,以及那长达九十天的资金缺口。算珠碰撞的“咔嗒”声在闷热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两人紧绷的神经上。算来算去,结论都是一样的——现金流无法覆盖业务的扩张。他们仿佛被困在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看得见外面的机会,却被资金这层无形的壁垒死死挡住。

    这天下午,颜旭去银行办理一笔小额汇款。柜台里那位姓赵的老信贷员,算是颜旭在跑业务时认识的,偶尔会聊几句。看着颜旭递进去的汇款单和那薄薄一叠现金,老赵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一边办理一边随口问了一句:“小颜,生意做得还行?看你们最近挺忙活。”

    颜旭苦笑一下,也没隐瞒,简单说了说眼下被应收账款周期拖住的困境。

    老赵听完,手上动作没停,嘴里却似是无意地念叨了一句:“总用自有资金和短期借贷扛着,不是长久之计啊。有时候,得学会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颜旭心里一动,追问道:“赵师傅,您指的是?”

    老赵左右看了看,声音压低了些:“见过银行承兑汇票吗?”

    颜旭摇了摇头。他在部委时接触的都是预算拨款和现金结算,对这种商业票据并无概念。

    老赵从抽屉里摸出一张废弃的样本,隔着柜台指给颜旭看:“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