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暗夜惊澜 王府深谈 (第3/3页)
沈青澜心下一沉,但并未意外:“殿下是指,即便证据确凿,也可能无法上达天听?或者,即便上达,也可能被强行压下?”
“不错。”萧景玄赞赏地看了她一眼,“扳倒一个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尤其还是依附于储君的家族,并非简单的对簿公堂。这背后牵扯到朝堂派系、军权归属、甚至……父皇的圣意平衡。王家完全可以推出几个替罪羊,断尾求生。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逼迫他们无法断尾,必须正面承受这雷霆一击。”
他的分析冷静而残酷,直指权力斗争的核心。
“那依殿下之见,该当如何?”沈青澜问道,声音依旧平稳。她明白,萧景玄既然亲自前来,并直言不讳,必然已有打算。
萧景玄踱了两步,道:“这些证物,是核,是剑锋。但我们还需要剑柄,需要挥剑的时机和力量。首先,需将部分不那么核心、但足以引起朝野震动的证据,通过可靠的渠道,逐步泄露出去,先在清流士子、御史言官中造势,形成舆论压力。”
“其次,需要找到并保护好《陈情录》中提到的、可能还存活的关键人证,哪怕只有一个,也能与物证相互印证,让王家难以抵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沈青澜,“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父皇不得不重视、无法回避此案的契机。比如……太子犯下更大、更不可饶恕的过错,使其圣心偏移,失去庇护王家的能力和意愿之时。”
沈青澜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萧景玄不仅要为沈家翻案,更要借此机会,沉重打击太子一党,为他自己争夺储位铺路。这确实是一场交易,一场各取所需、却又必须紧密合作的同盟。
“殿下深谋远虑,青澜佩服。”沈青澜微微躬身,“青澜愿听从殿下安排。只是赵先生……”她看向一旁惴惴不安的赵永。
“赵先生是重要人证,亦是沈公托付之人,本王自会保他万全。”萧景玄承诺道,“‘鹰巢’十分安全,他会留在此地,由本王的人照料。待需要他出面之时,再行安排。”
赵永闻言,连忙躬身:“多谢殿下!小人全听殿下和小姐安排!”
萧景玄点了点头,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的证物,沉吟道:“这些证物,原件由你保管,还是交由本王保管,更为稳妥?”
这是一个考验。考验信任,也考验决心。
沈青澜几乎没有犹豫,她将木盒盖上,轻轻推到萧景玄面前:“此物关系重大,放在青澜身边,恐难保万全。且青澜身处宫禁,行动不便。交由殿下保管,方能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力。青澜,信得过殿下。”
她抬起眼,清澈而坚定的目光直视萧景玄:“正如殿下信得过青澜,愿与青澜缔结盟约一般。”
萧景玄看着她毫不退缩的眼神,看着她毫不犹豫地将家族翻案的唯一希望交到自己手中,心中某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他见过太多野心、算计与背叛,却难得见到如此纯粹而决然的信任——尽管这信任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之上。
他伸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木盒,感受着其上传来的、属于沈青澜指尖的微凉温度。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却重若千钧。
他将木盒交给不知何时已悄然立于他身后的另一名心腹侍卫,吩咐道:“送回府中,存入‘墨阁’,绝密。”
“是。”侍卫接过木盒,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去。
证物交接完毕,密室内的气氛似乎为之一松,却又因共同目标的确认而变得更加紧密。
萧景玄看着沈青澜,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温润:“天色将明,你需尽快返回宫中,以免引人怀疑。宫中情形,仍需你多加留意,尤其是皇后和齐王那边的动向。”
“青澜明白。”沈青澜颔首。
“至于翻案的具体步骤,待本王仔细研判这些证物,并结合朝中局势后,再与你细商。”萧景玄道,“洛风会负责与你联络。”
“有劳殿下费心。”
萧景玄微微颔首,最后看了她一眼,转身欲走。
“殿下。”沈青澜忽然开口。
萧景玄脚步一顿,回身看她。
沈青澜深深一福:“多谢殿下……今夜亲自前来。”
她谢的,不仅仅是他亲自前来确认证物,安排后续,或许还有那份在沉重压力下,给予的些许……支撑。
萧景玄眸光微动,唇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淡的弧度,并未多言,转身沿着石阶而上,身影消失在井口的光亮处。
密室内,再次只剩下沈青澜与赵永,以及那盏摇曳的油灯。
但此刻,沈青澜的心却不再如之前那般沉重与迷茫。证物已交出,同盟已加固,前路虽然依旧布满荆棘,但方向已然明确,手中亦仿佛握住了斩开迷雾的利刃。
她看向惊魂甫定的赵永,轻声道:“赵先生,安心在此休养。黎明之前,最是黑暗,但我们……已看到了光。”
窗外,夜色依旧浓稠,但东方天际,似乎已透出一丝微不可察的鱼肚白。新的一天,新的博弈,即将开始。而她,沈青澜,已不再是孤身一人,在深宫烬余中茕茕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