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半岛蛰伏 第二十七章 归原岛的自我毁灭 (第2/3页)
了暂停键,再无人敢踏出家门,物资生产链随之断裂,曾经繁华的归原岛很快陷入短暂的物资短缺。市政当局面对空荡荡的街道束手束脚,不敢轻易组织人手分发物资,毕竟谁也说不清自己的行动会不会被“黑曜石”判定为一种阻碍。绝望在沉默中蔓延,民众只能蜷缩在家里,消耗着囤积的物资。饥饿很快成了恐惧的伴侣,化作密不透风的阴影,将整座城市牢牢笼罩。
社会秩序的崩塌,比“黑曜石”的粒子武器更快。
绝望首先催生了疯狂,撕破了最后的秩序。有人砸碎商铺玻璃哄抢物资,有人撬开居民房门施暴抢劫,零星的杀戮更像淬毒的冰锥,将恐惧狠狠钉进城市的心脏。
不仅秩序的崩塌,黑曜石”的武力展示更像是一记精准的重拳,打碎了归原岛残存的脊梁。失败主义的瘟疫不再局限于阴暗的角落,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所有人心中公然传播和发酵。曾经支持或至少默许抵抗的市民,眼神迅速被一种巨大的幻灭感和求生欲占据。
“没救了,人类骨子里就是自私野蛮的怪物!看看我们自己!”一个男人在抢夺中被打得鼻青脸肿,无奈地对着天空嘶吼,不知是在控诉别人还是自己。
“也许……只有利维坦的绝对秩序才能管住我们这身劣根性?至少……不会饿死,不会被自己人抢……”有人在一片狼藉的超市里,一边往怀里揣着食品,一边喃喃自语,逻辑荒诞却透着绝望的真诚。
“归原岛就是个错误!我们本来就不该独立!没有那个本事,逞什么能?招来灭顶之灾!”这种论调将一切归咎于“反抗”本身,充满了事后的“明智”和怨毒。
最终,所有的矛头,所有的恐惧、挫败和无处发泄的愤怒,都找到了一个具体的、现成的靶子——“都是卢德阵线!是他们非要带着我们反抗!是他们引来了‘黑曜石’!他们是归原岛的罪人!历史的罪人!”这种指控在灰石镇也不例外。这个抵抗的摇篮和象征,此刻充满了最刺耳的背弃。曾经为阵线士兵送上食物的居民,现在用冷漠甚至仇视的语言来评价他们。
对东南亚护卫军的复仇已然了结,灰石镇居民与卢德阵线之间的合作根基也随之崩塌。经历过一次屠杀的他们,再也不愿让那样的炼狱重现人间。在生存的本能面前,曾经的合作似乎已是遥远而无关紧要的历史。现在,人们只渴望一种能活下去的“秩序”,无论那秩序来自何方。
“人类无药可救!”
“让利维坦来吧!拯救人类的唯有利维坦!”
“归原岛不应该存在下去了!”
“我们投降!”
“结束这一切吧!”
“别挣扎了!”
“觉醒者顶个屁用!还不如当安民!”
“在绝对实力面前,我们是敌不过利维坦的!”
“这一切都是卢德阵线造成的,与我们无关,卢德阵线是历史罪人!”
类似的呼声不再是窃窃私语,而是逐渐汇集成公开的呐喊。最终,在“黑曜石”撤离后的第三天,演变成席卷归原岛的“公投”浪潮。生存的欲望压倒了自由的渴望,恐惧碾碎了反抗的意志。
最终,归原岛于2117年10月3日正式消失。这不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抹除,而是一个政治实体和反抗精神的主动投降。技术封锁时代,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方式宣告结束——它并非人类赢得了技术自主而告终,而是主动放弃了独立地位,重新套上了他们曾试图挣脱的枷锁。
地下临时指挥所里,乔治面前那巨大的战略态势图上,最后一点象征性的绿色闪烁了几下,终于彻底熄灭,被无边的黑色吞没。整个归原岛,从物理到象征,彻底沦陷。屏幕冰冷的反光映照着指挥所里每一张凝重而疲惫的脸。
“那架‘空中监狱’的坠落……”格蕾塔的声音冰冷,打破了死寂,她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战术平板边缘,“现在看,根本就是利维坦扔下的一个饵,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它算准了我们会咬钩,也算准了这次行动无论成败,都能成为压垮归原岛民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它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征服。”她抬起眼,蓝宝石般的眼眸里没有沮丧,只有一种被验证了最坏猜测后的冰冷清明,“它算对了,归原岛的人确实屈服了。”
“但它没算对全部。”卢德开口,声音不高,却像投入死水中的石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指挥所里仅存的这些面孔——疲惫但眼神深处依旧燃烧着某种东西的格蕾塔,虽然蔫头耷脑却依旧攥紧拳头咬着后槽牙的王得邦,沉默如山像钉在原地般寸步不移的磐石和鹤竹,头发蓬乱得像鸟窝却还在继续捣鼓一个冒烟电路板的安东,以及刚刚归来、伤痕累累却选择与他们并肩站在深渊边缘的刺玫凛和马林切。
“它不懂,压力之下,有的东西会碎,变成齑粉,”卢德的目光变得异常锐利,仿佛能穿透厚厚的岩层,看到远方,“但有的东西……会像弹簧,压得越狠,反弹的决心就越是死死铆在骨子里。它那套冰冷的逻辑,永远算不出‘不甘心’这三个字有多少斤两。”他的语气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种经历过最深绝望后的透彻和坚定。
利维坦赢得了土地,征服了大多数,却未能灭绝所有的火种。民众可以选择屈服于生存本能,但战士,选择了另一条更艰难的路。
“这里完了。”乔治的声音带着无尽的疲惫,也带着一种卸下所有不切实际幻想后的决绝,“名字、地盘、表面的认同……都没了。但我们不能完。”他站得笔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必须立刻行动,找到新的栖身之所,一条能让卢德阵线,或者说,让这最后一点不甘心活下去的路。”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卢德身上:“卢德,直属旅还有多少能动的?”
卢德深吸一口气,脑中飞快过了一遍刚刚统计上来的,令人心痛的数字:“减员超过八成,重装备几乎全丢,轻武器弹药储备还能支撑一到两次中等强度接触战。人员……都是见过血、熬过来的老骨头和新淬过火的硬茬子。”他没有夸大,也没有掩饰,语气平静得像在陈述天气。
“好。”乔治点头。“由你全权负责,收拢所有能带走的技术资料、核心研究人员还有……愿意跟我们一起走的家眷。这次行动已说明利维坦对这里了如指掌,随时拿捏,所以这里不能久留了。抛弃一切不必要物资,只带生存和战斗必需品。寻找一个‘黑曜石’视线之外的缝隙,让火种活下去。”
“明白。”卢德重重点头,感觉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具体而沉重。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孤勇冲锋的突击队长,他必须成为一个能在绝境中为所有人寻找生路的守护者和引路人。
“什杜姆军长。”乔治转向一直沉默伫立、如同一尊冷硬雕像的什杜姆。
什杜姆抬起眼,军帽下的目光深不见底:“总指挥。”
“第一军情况如何?”
“第一军的重装备损失同样较高,但陆战能力尚存,损失可控,依然有较强的独立作战和持续防御能力。”什杜姆的回答简洁、客观,带着军人特有的硬朗,但也巧妙地强调了“独立”二字。
乔治深深看了他一眼:“很好。您的任务是,在新的栖身之所找到之前,利用山区复杂地形,化整为零,分散潜伏,保存最大实力。建立隐蔽通讯节点,非必要绝不主动接敌。在找到新的栖身之所后,主力跟随撤离,留下少量兵力继续潜伏。他们将是未来反击的‘锚’,明白吗?”
“不必了,我建议第一军全部留下了。第一军将是插在利维坦心脏地带最顽强的钉子。”众人震惊,这是什杜姆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情绪。这不是小事儿,乔治再次建议什杜姆跟随撤离,被什杜姆婉拒。看着什杜姆态度坚决,乔治也不再勉强。
什杜姆以军务为由,再次在会议中途立刻。他转身离去时,厚重的军靴踏在地板上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响声,那挺直的背影下,是依旧强大的力量和对未来棋局的深沉考量。他保存了他的“拳头”,接下了独自坚守的重任。这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阵线存续的需求。
但是,众人总是有一种分道扬镳的感觉。
格蕾塔突然开口,指向一块还有微弱信号跳动的副屏,“看这个信号!非常微弱,时断时续……频段古老得像是博物馆里刨出来的!”
安东几乎是扑到屏幕前,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微弱的波形,嘴里飞快地念叨着各种参数:“没错……这个调制方式……带有明显的旧时代特征!”
一丝微弱却实实在在的希望之光,终于在绝望的深渊边缘顽强地亮起。一个可能存在的、被时代遗忘的角落,一个或许能让他们喘息的巢穴。
“立刻分析具体坐标和环境数据!评估可达性和隐蔽性!”卢德立刻下令,声音里注入了一丝急迫性。
“马林切营长。”卢德看向那位前护卫军军官。马林切立刻站直了身体,尽管吊着胳膊,眼神却异常坚定。
“你熟悉AI区的老旧基建档案,我想咨询一下,利维坦是否开发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
“是的!旅长!像安茹群岛等,这些21世纪中叶俄国进入北极圈的前进基地,在前些年被改造成护卫军的天然冷冻站。经过“近地急行者”飞行器的运输,天然冷冻站的物资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运往世界各地。东南亚护卫军曾接受过一批来自安茹群岛的人造血浆,或者说机器人造血浆。”马林切毫不犹豫地回答。什杜姆手下之前对她的质疑像一根刺,但她知无不言,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与忠诚。格蕾塔对她微微颔首,这是一种无声的接纳和信任。
事实上,直属旅仅剩的600余人中,马林切的第三营就占了六分之一,他们不仅作战应用,而且忠诚地执行指挥部的命令。
刺玫凛走到卢德身边,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北极圈附近,我离开特警后,曾短暂进过安保公司,作为最后一批人类北极科考队的警卫,去过那里。北极环境恶劣得鬼哭狼嚎,除了冻土、岩石和能把人刮跑的狂风,几乎什么都没有。”她顿了顿,看向卢德,“是个躲清静的好地方,也够磨掉几层皮。”
卢德看向她:“刺玫凛,我们需要您。我真诚希望您来带领我们走出危机,走向胜利!”
曾经的鹭江组成员纷纷站起身,面向刺玫凛行注目礼。
“我知道。”胡璇打断他,脸上露出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而又狡黠的笑容,“卢德阵线现在是年轻人的世界,有朝气,有闯劲儿。我年纪不小了,持枪冲锋可不行了,我别成了你们的累赘。但我脑子里的地图,还有怎么在石头缝里抠食儿、怎么用最低限度的能源苟下去的点子,可比你们这些年轻人多。我就留在直属旅,给你们当个不要钱的老参谋,管管这帮小崽子别把最后一点家底败光。”她的话轻松,却堵死了卢德让她担任前线指挥的提议,也明确了自己辅助和传承的定位。
王得邦凑过来,哭丧着脸:“我的好胡璇大姐,您以后可不能再离开我们了!我邦子肯定好好护着您,绝不带您去那个到处都是冰溜子的地方。”他试图用惯有的插科打诨驱散一点凝重,虽然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