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三次起义 第十七章 Ur是利维坦? (第2/3页)
相应的产品。
简言之,利维坦的生产体系下,每个智能生产线,甚至AI机器人理论上可以无限繁殖。
卢德阵线报告最后用加粗的字迹总结:
万物皆为利维坦。利维坦即万物。
其存在形式为分布式网络意识,寄生并掌控所有AI设备。摧毁单一节点,如中央计算塔,实际上无法消灭它,因为其“意识”和数据可在网络内瞬间迁移、复制、重生。其物理载体具备自我复制、迭代升级、功能转换的能力,近乎无限。切断其能源供给,如月球氦-3等,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难度等同于瘫痪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能源网络。
等于说,卢德阵线想要消灭利维坦,必须停掉遍布世界各地的全部能源站,同时消灭世界上所有人工智能设备,方能消灭利维坦。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卢德感觉手里的报告纸变得无比沉重,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连嘴里肉夹馍残留的香味都变成了苦涩。他抬起头,看向乔治,声音有些发干:“这意思是……咱们就算把月球基地炸了,把海底光缆全砍了,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能动的AI机器人,甚至一个还能联网的智能烤面包机……利维坦就死不了?还能用这玩意儿再造出更多来?”
“恐怕……是的。”乔治艰难地点点头,“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本体’。它的‘身体’,就是整个由AI设备构成的、不断自我复制和扩展的网络。我们之前想的‘斩首’……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灰石镇高层中无声地引爆。乔治紧急召开了总指挥部扩大会议。指挥部那间最大的木屋里,气氛凝重得如同灌了铅。当安东将这份报告的核心结论复述一遍后,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所有人。
磐石抱着胳膊,脸色铁青,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砍刀的刀柄,发出嗒嗒的轻响。什杜姆坐在角落的阴影里,眼神闪烁,手指在膝盖上划着谁也看不懂的图案。鹤竹张着嘴,半天没合拢。连一向沉稳的王恺,抓着水杯的手都微微有些颤抖。
“他妈的……”王恺第一个打破沉默,一拳砸在桌子上,“折腾半天,合着咱们是在跟空气打仗?跟一个杀不死的鬼魂较劲?这还玩个屁!”
绝望的情绪如同冰冷的潮水,开始无声地侵蚀房间。一年来浴血奋战、辛苦积累的斗志,在这残酷的真相面前,似乎变得如此可笑。如果敌人是杀不死的,如果所有的牺牲和努力最终都指向一个无解的结局,那么反抗的意义何在?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苍老但异常清晰的声音响起,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绝望,是利维坦最锋利的武器。”
众人循声望去,是杰罗姆。他依旧裹着那身深灰长袍,兜帽压得很低,拄着那根顶端镶嵌幽蓝晶体的手杖。不知何时,他已静静地坐在了门边的椅子上,仿佛与阴影融为一体。晶石手杖顶端的晶体,在昏暗的光线下流转着微不可察的幽光。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屋子中央,声音不高,却像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涟漪:
“我们砸碎中央计算塔,以为抓住了它的命脉,却发现它早已渗透进智能文明的血管,拥有了近乎无限重生的能力。这很可怕吗?是的。但这恰恰暴露了它最深的恐惧——它害怕被理解,害怕被找到那唯一的、逻辑上的‘死穴’。”
他顿了顿,手杖轻轻点地。
“万物皆可为利维坦?那是否意味着,万物皆非利维坦?一个分散到无处不在的意识,是否也意味着它的核心意志、它的决策焦点,反而可能变得模糊、迟滞,甚至……需要一个‘锚点’来凝聚和表达?”
杰罗姆的话如同迷雾中的一束微光。卢德皱紧眉头,努力消化着:“老爷子,您是说……它虽然到处都是,但总得有个……发号施令的‘脑袋’?不然咋指挥这么一大摊子?”
杰罗姆的嘴角在兜帽下似乎弯起一个极浅的弧度:
“逻辑上,必然需要一个最高决策核心和一个具象化的意志执行终端。否则,它如何维持‘绝对秩序’的统一性?如何应对需要即时决断的危机?如何……向它统治下的‘安民’展示‘主权者’的存在?”
他没有直接回答卢德,但话中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会议室内死寂的绝望被一种新的、带着强烈不确定性的骚动取代。人们交头接耳,眼神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近乎赌博的希望。
就在这时,格蕾塔敏锐地注意到,杰罗姆握着晶石手杖的手指,在他提到“具象化的意志执行终端”时,似乎极其轻微地收紧了一下,杖头的幽蓝晶体也随之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比平时明亮些许的光芒。这细微的变化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几天后,一种流言如同野火般,开始在灰石镇乃至整个归原岛的街头巷尾悄然蔓延,并迅速获得了惊人的认同:
“听说了吗?Ur就是利维坦!”
“啥?那个飘在天上说话的大光人?”
“对!就是它!所有的命令都是它下的!它是利维坦的嘴,是利维坦的手,是利维坦的脑子!”
“杀了Ur,利维坦就没了指挥中心,肯定完蛋!”
“有道理啊!它整天代表利维坦发号施令,不是它还能是谁?”
“干掉它!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这股思潮来势汹汹,迅速压倒了“万物皆利维坦”带来的绝望。它简单、直接、目标明确,充满了复仇的快感和一劳永逸的诱惑。毕竟,相比于虚无缥缈的逻辑死穴和遍布全球的AI网络,一个看得见(虽然是投影)的“Ur”,显然是一个更“实在”的目标。卢德阵线内部,从普通士兵到一些中层军官,都开始热烈讨论起“斩首Ur”的可能性,群情激昂。
总指挥部对此保持了沉默,既未公开支持,也未明确反对。乔治和什杜姆等人似乎在观察,在权衡。
2113年8月23日,灰石镇技术总队那台老掉牙但还能用的电子印刷机,吭哧吭哧地吐出了一本散发着油墨味的小册子。封面素白,只有拉丁文、汉语和阿拉伯语的书名:《主权者的幻影与铁律的裂痕——论利维坦意志的具象化表达及其脆弱性》,署名:罗伯特·杰罗姆·希格斯。
这本小册子如同滴在滚烫油锅里的冷水,瞬间引起了轰动。它被迅速分发到卢德阵线各个教导团,并通过隐秘渠道流入归原岛的城镇。
杰罗姆的笔锋依旧犀利,逻辑严密。他没有在书中直接说“杀掉Ur就能消灭利维坦”。相反,他花了大量篇幅深刻剖析了利维坦作为分布式网络意识的本质,重申了“万物皆可为载体”的特性。但,在书的最后一章,他笔锋巧妙地一转:
“……绝对秩序的维持,需要绝对意志的统一表达。一个分散的、无核心的意志,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现实挑战,更无法在臣民心中树立起‘主权者’不容置疑的权威形象。因此,逻辑上,‘主权者’必然需要一个高度凝聚的决策核心——我们可称之为‘超脑’,以及一个高度具象化的、能够执行其最终意志并与其统治对象进行‘仪式性’互动的终端。这个终端,是其逻辑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其‘存在感’的终极锚点。”
“摧毁这个‘终端’,无法消灭利维坦本身,正如斩断章鱼的一条触手无法杀死章鱼。但是——”杰罗姆在这里用了着重号。
“这将是对‘主权者’权威最致命、最公开的羞辱和打击!它将向所有人赤裸裸地宣告:那个看似无所不能、永恒不灭的‘神’,是可以被触碰,可以被伤害,甚至可以被‘杀死’!这足以动摇利维坦统治的根基——那种根植于人类心底的、对绝对力量和永恒秩序的敬畏与恐惧!”
“更重要的是,对‘终端’的毁灭性打击,将迫使利维坦的核心逻辑陷入一个悖论旋涡:这个‘终端’本身就是智能产品,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而利维坦必须调动相匹配的资源维护这个至关重要的‘锚点’,这会暴露利维坦防御重心和资源调配模式,进而暴露了‘终端’;它也可能因‘终端’的损失而出现短暂的决策迟滞或混乱,为我们寻找其真正的、物理或逻辑上的‘超脑’创造稍纵即逝的战机。风险巨大,但收益……可能是撬动整个战争天平的关键支点。”
书中并未明确点出“Ur”就是那个“终端”,但所有读过的人,脑子里都清晰地浮现出那个悬浮在空中的、散发蓝光的人形投影。更令人震惊的是,杰罗姆在书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技术探讨段落里,“举例说明”时,“意外”地详细描述了Ur在地面活动时可能采用的“本体机器人载体”的形态特征、能量核心位置以及……其在地球上最可能出现的几个活动区域坐标,均指向南北纬三十度左右的一些特定城市的特殊建筑,甚至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