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当AI名叫利维坦时 > 第一卷全球首义1 第五章 进击的卢德阵线

第一卷全球首义1 第五章 进击的卢德阵线

    第一卷全球首义1 第五章 进击的卢德阵线 (第1/3页)

    2月18日傍晚,西区靶场的空气依然带着金属锈蚀和泥土的味道,弓弦上新涂的蜡略干,卢德便迫不及待地测验弓弦的张力。一旁的王得邦百无聊赖地在水泥台阶上磨着卢德阵线领取的撬棍棱角,那撬棍散发着铁腥味,台阶划过金属的刺啦声在空旷靶场里格外刺耳,像某种倒计时的噪声。

    根据今天早上的通知,格林尼治时间2111年3月1日下午2点,全球将同步起义。这个时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太平洋地区人类城市最少,此时正处于黑夜,而亚非欧美大部分地区则是白天,便于行动开展。

    “安东他们真能搞定?”王得邦没抬头,声音闷闷的,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焦虑,“烧节点、擦备份、破修复……听着跟给古董电脑杀毒似的,对象可是利维坦!全球服务器网络!这能行吗?”

    “技术人员的话总得信,要不然信谁的?”卢德没停手,但语气里也飘着一丝不确定。他轻拉了一下弓弦,力度控制在不至于空放的程度,指尖传来熟悉的紧绷感。他轻轻撒放,弓弦发出“嘣”的一声轻响,“不然这半年领导层猫在西区旧电厂干嘛?跳广场舞?总得有点成果。”

    话虽如此,乔治·梅勒在最后一次高层会议上的凝重表情又浮现在眼前。那不仅仅是忧虑暴徒带来的混乱,更是对利维坦这只“人造巨兽”的无力感。其实,说利维坦是人造的并不完全准确,它实为在人类不知情的情况下由 AI机器人依算法结果自行制造。正如Ur所言,利维坦是AI机器人为化解人类因自私本性而设计的产物。人类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利维坦像一头盘踞在数据深海、浑身披挂黄金甲胄的钢铁巨兽,沉睡时无声无息,一旦惊醒,后果难料。仓促定下的起义日期,更像是在民意裹挟下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

    “嘿,保不齐是研究怎么用利维坦的服务器玩游戏呢!”王得邦咧嘴一笑,试图驱散沉闷,随即又垮下脸,“可老卢,我这心里咋总不踏实?就像小时候考试,明明没复习好,那铁罐子机器人教书匠偏要明天就考。这帮暴徒热血上头,觉得砸塔跟砸路边售货机差不多,口号一喊,撬棍一抡,完事儿!可咱们这儿……”他瞥了眼把弄弓箭的卢德,“……还有你那老古董,跟人家那能撕开屏障的黑背包比,感觉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卢德动作利落地将弓挂回背上,动作带着一丝骄傲。“还说我的弓,他们发你的武器不也就是撬棍,跟原始人似的。用撬棍砸高精尖设备,咋想咋搞笑。”

    王得邦不服:“这只是基础装备,听说阵线接下来还要发霰弹枪!还有高精度的激光枪,据说还是阵线针对这次行动改良过的,和以前的激光枪不一样。”

    王得邦口中的“以前”指的是利维坦诞生前,那时候人类已初步实现激光枪的大规模应用,并且和AI技术紧密结合。利维坦时代,由于新秩序下人类矛盾的一一化解,能对人体造成实际伤害的武器没了用武之地,逐渐被非致命性武器所取代。

    “多说无益,箭在弦上了。”卢德最终说道,更像是说服自己,“技术活儿有安东他们操心。我们,就做好拆迁队的本分。”

    王得邦撇撇嘴,站起身,夸张地拍拍屁股上不存在的灰,仿佛要把那点不安也拍掉。他从怀里掏出三个用劣质红布缝制、针脚歪歪扭扭的小三角裤衩:“喏,一人一条!3月1日行动,图个开门红!吉利!”

    卢德接过那条刺眼的红布,布料粗糙得扎手,嘴角抽搐:“邦子,这都22世纪了!氦氚动力、核聚变引擎满天飞,你还信这个?封建迷信要不得!”

    “你懂啥!这叫传统底蕴!老祖宗的智慧!”王得邦理直气壮,又把另一条塞给刚走过来的格蕾塔,“闹姐,你的!贴身穿着,保平安!”

    格蕾塔捏着那条小红布,眉毛高高挑起,看看王得邦,又看看卢德,眼神玩味得像在看两个活宝。

    卢德赶紧打圆场,带着点捉弄意味地笑:“邦子,送我内裤就算了,送格蕾塔这个……有性骚扰嫌疑啊!不怕她告你?”

    格蕾塔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大大方方地把红裤衩揣进裤子后面一个不太显眼的小口袋,还拍了拍王得邦:“谢了邦子。虽然品味堪比中世纪,但心意领了。”她冲卢德眨眨眼,“告状不至于,我没那么狭隘。”

    玩笑过后,格蕾塔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染上一丝阴霾,“家里……不太支持,他们担心我的人身安全。外婆抱着我哭了一晚上,爸妈差点把我反锁屋里。”

    卢德和王得邦了然于胸。那份来自家人的牵挂,他们感同身受。虽然早在21世纪中叶,人类已经普遍流行机器人生娃,亲情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浓,但大是大非面前,家人的牵挂依然不减。

    “彼此彼此。”王得邦摆摆手,语气轻松,但眼神也黯了一下,“我爸妈也唠叨,就差没给我念紧箍咒了。我把利维坦老爷的金科玉律——‘不杀人’的道理讲了三遍,反正利维坦不会伤害人类,世人皆知。他们拗不过我,只好在家照顾爷爷奶奶了。”他顿了顿,变得兴奋,“哦对,我小叔王恺,你们记得吧?万年光棍那个!您猜怎么着,他也入伙了!老头子们还挺时髦!”

    卢德的脸色却沉了下来。昨晚家里的谈话远没有这么轻松。餐桌上,父亲沉默地坐在那把复古的中式实木座椅上,像一座突然显露真容的山峰。他平静地宣布了一个决定:他早已加入阵线另一个分部,这次起义,由他代替卢德去。母亲在一旁,手指绞着餐桌布,无声地抹泪。实际上,这是母亲的决定。那一刻,卢德感到的不是感动,而是沉重的窒息和一种被轻视的愤怒。他几乎是吼出来的:“爸!利维坦不会杀人!这是铁律!我去和你去没区别!但这是我的选择!我的战斗!”争执像拉锯战,持续到深夜。卢德用尽浑身解数,从“阵线需要年轻人冲锋陷阵”到“打砸抢的体力活不是你们老头子吃得消的”再到“那些精密操作你们老头子搞不定”,才最终看到父亲眼中那份混杂着担忧、失落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复杂情绪松动。父亲最终长叹一声,算是默许退出。此刻想起父亲最后拍在他肩膀那一下的沉重,卢德的心口仍像压了块石头。

    时间在紧锣密鼓、近乎疯狂的部署中飞逝。2月18日,卢德阵线对成员进行重新统计和分组。第二天,当身在暗处的乔治·梅勒的人像和声音通过光粒子呈现在各分部临时搭建好的演讲台时,他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报出了“四万一千二百零一人”这个最终数字,台下的人们议论纷纷。这沉甸甸的数字,是决心,也是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乔治的眉头,也压在每一名成员的心里。41201人按照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南极洲分成七大分部,对准了全散布球的601座利维坦的心脏——中央计算塔。如此算来,每一组60人左右,人数并不多。所有人都寄希望能得到当地抵抗组织的有力配合,设想着他们的到来能够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率领浩浩荡荡的群众大军冲击中央计算塔。

    小组的分配原则简单粗暴:母语优先,熟人扎堆。语言复杂的亚欧非地区,只能混合编组,像一锅沸腾的杂烩汤。卢德、王得邦、格蕾塔,连同技术骨干安东和王得邦的小叔王恺,被一股脑塞进了“鹭江组”。他们的目标,是那座矗立在海拔300米高的蔡尖尾山顶的蓝色棱晶状的中央计算塔。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百倍速快进键,人们被裹挟着向前狂奔。

    2月20日,根据计划,这一天是任务分配日。

    在一个废弃仓库改造的临时指挥中心里,空气混浊,汗味、机油味和纸张油墨味混杂。组长“刺玫凛”——一个短发利落、眼神坚毅如花岗岩的女子,四十岁出头,曾当过人民警察——站在一张巨大的、画满标记的鹭江地图前,分配成员的具体任务。一对与刺玫凛同龄、身材健硕的男女被单独叫出队列,从后勤人员手中郑重接过两个沉重的黑色方形背包。背包外壳是哑光的特殊复合材料,没有任何标识,只在侧面有几个微小的散热孔和状态指示灯。当男子接过背包时,手腕明显下沉了一下,旁边的女子也深吸了一口气。磐石只严肃地交代了一句:“保管好,它就是开门的钥匙。具体操作,稍后单独培训你们。”组里其他人也是后来才知道,男子代号“磐石”,利维坦诞生前曾当过国防军快速反应部队战士,女子代号“鹤竹”,曾做过特警,接触过激光武器。2088年利维坦诞生后,世界各国的军警很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AI社会监管系统和装备非致命武器的AI机器人秩序警察。

    其他人则领到了各自的“拆迁工具包”:一个组合式的激光镂空MOLLE织带背包主体,里面塞有散发着机油味的撬棍和斧头,一支火药动力的泵动霰弹枪,6颗合成塑料外壳的破片手雷。除了“拆迁工具包”,最让人惊喜的还是那副银灰色精密框架的氚电混合动力外骨骼。分发下来后,大家已经没心思听从组长的操作讲解,迫不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