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抚远县初变 (第1/3页)
抚远县作为幽州辽东距离边墙仅百余里的小城,其中人口以军户为主导,民户为次。
其中军户归驻扎城内的抚远千户卫所管理,在县城内更是建有单独的卫城区域,以此保护县城武库和府库、粮仓等要地。
规模并不算大的卫城,在必要时刻,也能作为外城墙被破之后的最后防线依托据守。
民户归县衙官吏登记。
因时有战事,县城内部的社会结构高度军事化,日常生活围绕防御、屯田、贸易展开。
县城仅设南、北两门,采用瓮城加上千斤闸的设计,减轻城防压力。
城门包铁皮,门后设横木闩,夜间以铁链锁闭。
北城门后有城隍庙和校场,南城门外则是附近农户自发形成的摊贩市场。
当然,县城民户之中也有富裕的商贾大户,比如李铭曾经亡故的夫人娘家,赵家。
像是卫所百户这一类的武官因为门第不高,再加上当兵这件事本身,也饱受文人口头嫌弃。
所以能够与之门当户对的,也就只有其余卫所武官之女,又或是附近地主富户之女。
至于县令等有品阶的文官,大多是不愿与武官牵扯太深的。
容易为人所诟病不说,甚至会在官场成为被人攻讦的话柄。
明面上的文武勾结,是比贪腐还要严重的忌讳。
抚远赵氏以边塞皮草生意起家尚不过三代。
李铭和他的夫人,抚远县大户出身的赵氏便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官商联合,作为武官的李铭能获得女方的钱财援助,女方赵氏亦可获得李铭在卫所体系中给平民的他们带来的诸多便利。
比如......私下出塞与部落走私交易的关系途径。
赵氏通过李铭相熟的边墙武官,通过吊篮偷偷摸摸的来往于边墙内外。
俗称走私。
来自中原的盐、布匹、茶叶等货物,都是草原上的抢手货。
而草原上的马匹、毛皮更是数之不尽,物美价廉。
尽管赵家每次冒险出塞,因为来往不便,只能局限于十几人,最多再加上两三辆马车的微小规模。
但这也依旧算得上是两相得利。
他们不管是由内往外,还是由外而返,都能通过巨大差价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过去时了。
此时此刻的抚远县,依旧处于危险的边缘反复横跳。
......
最初时,是抚远县南门外,百姓日常交易的市场最先被尸鬼肆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