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郓城押司宋公明 (第1/3页)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也是时候继续南下郓城了。
如今,李扈两家联了盟,不说扈成如何,扈三娘是绝对信得过的。
外加栾廷玉收入囊中,在李家庄做教头,上千两银子的年薪,直接砸晕了这位好汉,端的是兢兢业业、忍苦耐劳。
而祝家更是折了个祝万年,剩下一个祝永清远在祁州做都头。
要是文官,尚且还会惧他一二,一个小小的都头,何惧之有?
祝家的没落就在眼前,只是毕竟家大业大,李扈两家联手,一口也难吃下这种庞然大物,只能慢慢蚕食。
这日晌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李应折了柳枝,再度道:“兄弟,等你回来,那条商路就交给你来经营了。我也好真正做个富家翁,整日逍遥快活。”
王禹俯身一拜:“哥哥重托,小弟不敢大意。只愿这次郓城之行,能再结交一些好汉。”
“兄弟的义气贯彻云霄,我自不担心,可出门在外,不能短缺了银子。”
说罢,杜总管取来交子道:“银子带多了倒也不方便,这里有三千两的交子,可以在郓城的钱庄兑换,我已经差人去打点好了。”
李应将交子拍在王禹手里,笑道:“如今哥哥穷的就只剩下这些黄白之物,拿好,一定要多结交好汉。都说那宋押司是及时雨、呼保义,我兄弟岂能差了他。”
“那小弟就不客气了。”
李应这人,是真能处,有钱他肯花,有事他真上。
当然,这也和他有识人之明有关,瞧准了王禹不是凡物,自然早早下注。
正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怎么和真龙成为兄弟,那就只有在龙还未蜕变之前了。
一行四人离了独龙岗,一路往南便是济州府郓城县。
这郓城县在梁山泊正西方向,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有着“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说法,还有着“中国好汉之乡”的称号。
不过,七十二名在郓城是夸张的描述,只代表很多,并且很重要,或者上山前在郓城活动过。
梁山的第二任寨主是晁盖,出自郓城县东溪村。
第三任寨主宋江,现在在郓城做押司。
军师吴用,曾在石碣村做过学究,也在东溪村做过私塾先生。
阮氏三雄,石碣村的渔民。
再有朱仝、雷横,两人都是郓城县的都头。并且是本地人,朱仝原来是本处富户,雷横原是本县打铁匠人出身。
也正是如此,朱仝、雷横与晁盖、宋江之间的交情不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