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武昌城下 (第1/3页)
贺胜桥的硝烟尚未在身后彻底散去,北伐军的滚滚铁流已挟大胜之威,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扑向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武昌。民国十五年(1926年)八月底九月初,武昌城,这座千年古城,连同其对岸的汉阳、汉口,已清晰地呈现在北伐先头部队的视野之中。拿下“武汉三镇”,则意味着斩断了吴佩孚掌控两湖的根基,北伐事业将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然而,武昌绝非贺胜桥可比。城墙高厚,周长数十里,墙下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部分利用湖泊、水道),城头火炮林立,防御体系完备。守将刘玉春、陈嘉谟等率领万余守军,依仗坚城深池,储备了充足的粮弹,摆出了长期固守、待援反扑的架势。吴佩孚虽败退河南,但其残余势力以及北方军阀孙传芳等正虎视眈眈,武昌之战,若久攻不克,北伐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巨大风险。
谢文渊因贺胜桥之战的伤势过重,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伤口严重恶化,高烧不退,被强行送入设在武昌城外一所中学内的野战医院。当他从昏沉中短暂清醒时,听到的是远处武昌方向传来的、日夜不绝的枪炮声,感受到的是整个医院因巨大爆炸而产生的轻微震动。他知道,对武昌的总攻已经开始了。
“我的……我的营呢?”他抓住一个护士,声音虚弱而急切。
“谢营长,您别激动!您的部队正在休整补充,暂时没有投入攻城战斗。”护士连忙安抚他。
这消息并未让谢文渊感到丝毫轻松。他的一营在贺胜桥几乎被打光,番号虽在,但骨干尽失,补充进来的大多是未经战火的新兵。他知道,这种“休整”是暂时的,一旦武昌攻城受挫,像一营这样有着攻坚“传统”的部队,必然会被再次投入那个绞肉机般的战场。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右腿传来的剧痛和全身的无力感却让他动弹不得。他只能焦灼地躺在病床上,听着外面的动静,从医护人员和轻伤员的只言片语中,拼凑着前线的战况。
情况果然不容乐观。北伐军缺乏重炮,面对武昌坚城,传统的云梯攀登和炸药爆破收效甚微,伤亡极大。守军火力凶猛,战斗意志也出乎意料的顽强。攻城部队数次突上城头,都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最终因后续不继或伤亡过大而被反击下来。战斗陷入了极其残酷的拉锯和消耗。传闻中,攻城总指挥都亲临一线,甚至发出了“武昌不下,无以见江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