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北伐前夜 (第1/3页)
    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春天,岭南的木棉花开得如火如荼,艳红如血,仿佛预示着一段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血腥残酷的历史篇章即将揭开。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军并驻防潮汕已近一年,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是日益紧绷的临战气氛和内部愈发激烈的暗流涌动。谢文渊作为第一师第二团一营营长,在这一年里,深刻体会到了“带兵”二字远比“打仗”更为复杂的含义。
    他殚精竭虑,将一支成分复杂、纪律涣散的扩编营,初步锻造成了令行禁止、颇具战斗力的队伍。训练场上,刺杀操练的吼声震天,战术演练一丝不苟;政治课堂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他以身作则,与士兵同吃同住,处理军务力求公正,逐渐赢得了全营官兵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拥戴。就连最初对他心存疑虑的三连长,也在他数次公正的处理和身先士卒的表现后,变得心服口服。
    然而,营门之外的世界,却远非训练场那般纯粹。潮汕地区虽已光复,但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士绅观望,土匪滋扰,筹集粮饷、维持地方,无不牵扯精力。更让他感到压抑的,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日益明显的裂痕。
    国民党右派与左派及工铲当人之间的分歧与斗争,已从报纸上的论战、会议上的争执,逐渐蔓延影响到军队基层。关于“整理党务”、“限制异党活动”的流言时有耳闻,政治部的工作时而被掣肘,一些活跃的政工人员或被调离,或受到无形的压力。谢文渊虽不似王启明那般对政治理论有深入研究,但他敏锐地察觉到,那股曾经在黄埔军校、在东征战场上凝聚人心的“革命”共识,正在某种无形力量的侵蚀下,悄然发生变化。他牢记着周恩来主任当年的教诲,尽力在营内维持着团结的氛围,抵制那些试图挑动对立、破坏合作的言论,但这让他时常感到步履维艰,如履薄冰。
    这一天,他奉命前往师部参加军事会议。师部所在的院落戒备森严,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参加会议的除了各团、营主官,还有师里的高级参谋和政治部主任。主持会议的师长面色凝重,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