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重生姜子牙:开局封神系统 > 第 1 章:寒夜茅草屋,濒死遇系统

第 1 章:寒夜茅草屋,濒死遇系统

    第 1 章:寒夜茅草屋,濒死遇系统 (第1/3页)

    商朝末年,帝辛三十七年,冬。

    一场罕见的寒流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凛冽的北风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刀子,刮过朝歌城的每一个角落,将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切割得满是疮痍。夜幕像一块厚重的黑布,早早地笼罩了下来,天空中没有一丝星光,只有一轮残缺不全的冷月,在厚重的云层间艰难地挤出一点微弱的光芒,洒在冰冷的城墙上,反射出惨淡的银辉。

    朝歌城,作为商朝的都城,曾是天下最繁华、最富庶的地方。城中的宫殿群巍峨壮丽,殿宇之间的长廊曲折幽深,金砖铺地,玉 柱支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王室的尊贵与奢华。可如今,这份奢华之下,却隐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腐朽气息,如同熟透了的果实,外表依旧光鲜,内里却早已溃烂不堪。

    城南的酒肆青楼依旧灯火通明,丝竹之声与男女的嬉笑打闹声不绝于耳,透过紧闭的门窗,飘散在寒冷的夜空中。权贵们穿着绫罗绸缎,怀里搂着娇柔的姬妾,在温暖的室内推杯换盏,享用着珍馐美味。桌上的青铜酒器里,盛满了琥珀色的美酒,热气腾腾的烤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些食物,足够城外的流民吃上半个月。可他们毫不在意,依旧肆意挥霍着民脂民膏,仿佛这乱世的苦难,与他们毫无关系。

    与城南的纸醉金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东城隅的贫民窟。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低矮破败,在寒风中摇摇欲坠。街道上没有任何照明,只有偶尔从窗户里透出的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如同鬼火般闪烁。流民们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身上裹着破旧不堪的麻衣,有的甚至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只能用干草勉强遮挡身体。他们的脸上布满了污垢和冻疮,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麻木,在这寒冷的冬夜中,等待着不知何时会降临的死亡。

    一个约莫六岁的孩童,冻得瑟瑟发抖,他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小手抓住母亲单薄的衣衫,小声地啜泣着:“娘,我好饿,我好冷……” 母亲抱着孩子,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孩子的头发上,瞬间便结成了冰。她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将孩子抱得更紧一些,用自己微弱的体温,为孩子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温暖。在她的身旁,躺着孩子父亲的尸体,几天前,他因为饥饿和寒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尸体已经开始僵硬,散发着淡淡的恶臭,可她却没有力气将尸体掩埋,只能任由其躺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在贫民窟中随处可见。有的流民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饥饿,试图闯入城中的富户家中抢夺食物,却被家丁们乱棍打死,尸体扔在街道上,成为野狗的食物;有的流民则选择了自杀,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身亡,尸体在寒风中来回晃动,成为这乱世中一道悲凉的风景线。

    朝歌城的官员们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对百姓的苦难漠不关心。纣王帝辛更是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废朝政,滥杀无辜,建造酒池肉林,设立炮烙之刑,将整个商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在贫民窟最偏僻的角落,有一座比周围房屋更加破败的茅草屋。这座茅草屋只有一人多高,屋顶的茅草已经稀疏得能看见天空,几根朽坏的木梁勉强支撑着整个房体,仿佛一阵稍大的风就能将它彻底摧毁。屋子的墙壁是用泥土混合着稻草砌成的,多处已经出现了裂缝,寒风从裂缝中灌进来,发出 “呜呜” 的声响,如同鬼哭狼嚎。

    屋内,姜子牙正蜷缩在一张破旧不堪的草席上。他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头发和胡须早已全白,乱糟糟地披散在肩上,上面还沾着几根枯草和泥土;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像是被岁月的刀子反复切割过,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风霜与苦难;原本挺拔的身躯,如今已经变得佝偻不堪,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嶙峋的肋骨在单薄的衣衫下清晰可见,随着微弱的呼吸轻轻起伏。

    他身上盖着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粗布被子,被子又薄又硬,根本无法抵御寒冷的侵袭。寒风从屋顶的破洞和墙壁的裂缝中灌进来,吹在他的身上,让他忍不住瑟瑟发抖。他那曾经被誉为 “能看透星辰运转” 的双眼,此刻已变得浑浊无光,深陷的眼窝中积满了疲惫和绝望,只有偶尔闪过的一丝光芒,还能让人窥见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姜子牙微微抬起头,目光透过屋顶的破洞,望向夜空中那轮残缺的冷月。月光如银霜般洒在他的脸上,冰冷的触感让他混沌的思绪渐渐清晰,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过往的岁月。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姜子牙,还是一个眉目俊朗、眼神锐利的青年。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是商朝的一名官员,因为不满纣王的暴政,直言进谏,却被纣王下令处死,家道也因此中落。父亲去世后,姜子牙便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尽管生活困苦,但姜子牙却从未放弃过学习。他自幼便对天文地理、兵法谋略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七岁那年,他在父亲留下的书房里翻到了一本残破的《易经》,从此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研读《易经》,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连饭都忘了吃。十岁时,他便能根据星象的变化,准确预测出未来几日的天气,让村里的老农们啧啧称奇。

    十五岁那年,姜子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说昆仑山中有一位隐居的高人,名叫玉虚真人,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术,还懂得治国安邦的道理。姜子牙心中一动,他觉得这是一个学习本领的好机会,于是便下定决心,前往昆仑山拜师学艺。

    他告别了年迈的母亲,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昆仑山的路途。昆仑山高耸入云,山路崎岖难行,一路上充满了危险。他曾遇到过凶猛的野兽,差点成为它们的食物;也曾因为找不到水源和食物,差点渴死、饿死在山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步步向前走。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姜子牙终于到达了昆仑山。他在玉虚真人的洞府外跪了三天三夜,恳求玉虚真人收他为徒。玉虚真人见他天资聪颖,又有如此坚定的决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将他收为弟子。

    在昆仑山的三十年里,姜子牙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每天天不亮,他便起身诵读典籍,从《奇门遁甲》到《五行八卦》,从《兵法十三篇》到《治国九策》,每一本典籍他都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白天,他跟着玉虚真人学习 法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奇门遁甲阵等术法,他一练就是一整天,常常累得手臂都抬不起来,身上也布满了伤痕。但他从未抱怨过,只是默默地坚持着,因为他知道,只有学好这些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夜晚,姜子牙便独自坐在观星台上,观察星辰的运转,推演天地的变化。他常常会对着星空发呆,想象着自己学成下山后,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的安定;制定完善的律法,让天下太平无忧。每想到这些,他便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连练功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半。

    三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姜子牙终于学成下山。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五岁,两鬓已染上了些许霜华,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心中的志向也愈发坚定。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开始游历四方,叩响了一个又一个诸侯的大门,希望能遇到一位慧眼识珠的明主,赏识他的才华,重用他以实现心中的抱负。

    他首先去了东伯侯姜桓楚的封地。东伯侯是商朝四大诸侯之一,封地辽阔,实力雄厚,而且姜桓楚为人正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姜子牙满怀希望地递上名帖,想要向他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兵法谋略。

    然而,当他见到姜桓楚时,却发现这位东伯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此时的姜桓楚,因为担心遭到纣王的猜忌和迫害,整日小心翼翼,只求自保,根本无心政事,更没有心思去招揽人才,推翻纣王的暴政。当姜子牙向他献上自己的治国良策时,姜桓楚只是敷衍了事,随意赏赐了他几两银子,便将他打发走了。

    姜子牙站在东伯侯府的大门外,看着府内传来的歌舞声,心中满是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遇到真正懂他、重用他的明主。

    接着,姜子牙又去了南伯侯鄂崇禹的封地。南伯侯鄂崇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诸侯,他治理下的封地,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姜子牙本以为,在这里他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他在南伯侯府外等候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鄂崇禹的召见。在朝堂上,姜子牙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兵法谋略和治国理念,从军队训练到农业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