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集团内部的突破进展 (第1/3页)
    凌晨三点,书房的灯还亮着。亚瑟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数字从02:59跳到03:00,像是一道无声的警报。他没动,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了两下,节奏缓慢而克制,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本该在午夜收到的消息,到现在还没动静。
    他看了一眼手机,信号满格,Wi-Fi连接正常,加密通讯软件却安静得反常。那是一款基于端对端加密、跳频传输和动态密钥轮换的小众工具,代号“影流”,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入口。每一次联络都遵循固定窗口期——误差不超过五分钟。如今,已经迟了整整三十分钟。
    桌上的路由器指示灯闪得不太规律,绿光每隔几秒就断一次,像是被某种干扰源轻轻掐住喉咙。这不是网络拥堵的表现,更像是人为压制信号的痕迹。他皱眉起身,拔掉网线,重新启动设备,动作熟练得如同演练过千遍。随后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个银灰色的小盒子,表面无标识,边角有细微磨损,像是久经使用的老物件。
    这是他早年用过的离线终端,不连公网,靠低轨卫星信道进行点对点传输,每次通信需手动校准天线角度,延迟高、速率低,但安全性极高——几乎无法被追踪或劫持。他曾以为这辈子不会再碰它,直到三天前,一条匿名信息提示:“主通道可能已被渗透。”
    接上主机,按下开关。机器嗡鸣一声启动,散热风扇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输入一组六位数密码,调出预设暗码表。如果一切正常,对方会用特定格式发送一条看似无意义的天气预报消息,其中夹带真实情报的验证代码。这是一种古老的隐写术变体,规避关键词检测的同时,也能通过数字组合确认发信人身份。
    十分钟后,消息来了。
    “明日多云转晴,气温十四至二十度,东南风三级。”
    他屏住呼吸,逐字对照暗码表核对数字组合:14-20对应日期偏移量,东南为方位编码,三级代表优先级。所有参数匹配,确认是自己人发出的信号。系统自动解压附带文件包,弹出三个文档和一段音频。
    第一份是银行流水截图,账户名被遮挡,但交易金额和日期清晰可见。一笔两千三百万的款项,标注为“影视项目合作款”,从一家名为“瀚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转出,经过两家第三方财务公司中转,最终进入一个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账户,名为“Oceanview Media Holdings”。
    亚瑟打开本地存档的华侨托投记录,翻到资金拨付页。这笔数额、时间,完全吻合。
    他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眼神逐渐凝重。这不是普通的资金挪动,而是精准复制了托投资金的流转路径——金额一致,时间节点严丝合缝,甚至连中转间隔都控制在48小时内。就像有人提前掌握了内部审批流程,并刻意模仿其模式,制造出一笔“合法”却虚假的资金出口。
    他继续看第二份文件。是一张组织架构图的局部,画着几个并列部门,分别标着“舆情监测”“内容分发”“品牌联动”等字样,中间用虚线连接一个代号“Z”的核心节点。下面备注了几行小字:
    “Z负责协调外部资源对接,近期频繁与三家主流媒体机构接触,包括《环球视界》《深度中国》及‘新声纪’视频平台。每周固定会议两次,另有不定期紧急通联记录。近三个月内,累计发生资金往来七笔,总额约九百万元,名义为‘专题制作赞助’。”
    亚瑟眯起眼。这七笔转账并未出现在公开财报中,也没有备案合同支持。更关键的是,《深度中国》正是上周连续发布三篇针对他个人资产来源质疑报道的媒体之一。
    第三份文件是另一笔转账明细,收款方是一家名为“星海二期”的私募基金,付款方则是警方通报中列为诈骗集团关联企业的“光影时代影视制作公司”。而这家基金的股东名单里,赫然出现了竞争对手“启明控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名字。
    他点开音频文件。
    背景有些杂音,像是会议室外面的走廊,偶尔传来脚步声和模糊对话片段。一个低沉的声音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