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关键证据的意外获取 (第2/3页)
退出编辑页面,转而打开浏览器,搜出半年前一档文化访谈的视频链接。画面里,她坐在沙发上,灯光打在侧脸,说话声音不高,但字句分明。镜头偶尔切到观众席,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凝神倾听。她谈戏剧中的真实感,谈母亲角色的复杂性,谈到最后,忽然笑了笑:“我觉得表演是灵魂的袒露。”
他找到那一段,导出音频,导入软件,同样进行三重滤波处理。
两段声音并列显示在频谱图上。一组来自工地环境录音,一组来自公开节目。音量不同,背景各异,可当波形重叠时,喉部共振的频率曲线几乎完全吻合,语速节奏、尾音拖拽的习惯也一致。系统自动测算匹配度,跳出一个数字:92.6%。
他盯着那个数值看了很久,没动。心跳平稳得反常,反倒有种近乎麻木的清醒。他知道这不是法庭会采纳的证据,没有司法鉴定章,也没有第三方认证。可对于一个等了三年、查了几十条线索、走过十七个城市的人来说,这已经够了。不是靠猜测,不是靠感觉,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面前——那个在工地旁回应孩子的人,就是她。
他曾怀疑过那是替身,是模仿者,甚至是心理投射的产物。但现在,科学给出了答案。
他关闭分析窗口,将处理后的音频另存为新文件,命名为“AL-07”。文件不大,加密后只有几兆。他右键点击,选择移动到U盘根目录,确认复制完成。
手机又震了一下。
他拿起来看了一眼,还是那个号码,还是只有一句话:“你该停下来了。”
这次他没有反扣手机,也没有立刻回复。他点开短信界面,输入一个字:“不。”然后删掉。又输入:“我不是要毁什么,我只是想看见。”还是删了。最后,他什么都没发,只是退出界面,把SIM卡取出,放进旁边一张备用机里。
那台手机是黑色的,外壳有划痕,电池老化,充一次电撑不过半天。但它没有绑定社交账号,也没连过云服务,最安全。它不属于现在的数字生活体系,就像一艘脱离航线的孤舟,不会留下航迹。
他打开抽屉底层,翻出一把剪卡器。银白色的金属小工具,边缘锋利,是早年做地下电台时留下的。他把新换上的SIM卡裁成微型尺寸,塞进卡槽。开机后,信号格慢慢亮起,网络连接成功。他把“AL-07”文件从U盘传到这台设备,存在本地存储,不上传,不备份。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两分钟。
脑子里浮现出那个男孩的声音——“妈妈,我冷。”那么小,那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面,搅乱了所有平静的假象。他也想起她说的话:“每次下雨,他都会问我罐子为什么会响。”那时他在写一首关于童年记忆的诗,问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她只笑了一下:“等你听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