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合作背后的利益博弈 (第2/3页)
去,同时把不该存在的东西剔出去。《镜渊》不是商品,它是证据。一旦停拍,所有线索都会被销毁,演员闭嘴,团队解散,资料封存——然后一切就像从未发生。”
他盯着她。“所以你是想借我的手,重新掌控节奏?”
“我是想找个能看懂规则的人一起改规则。”她翻开文件夹,抽出一份合同草案推过来,“这是初步合作框架,第三方律所起草,表面上完全合规。”
他拿起纸页,一页页翻阅。决策委员会由三方组成,其中一方为“独立顾问团”,席位分配模糊;资金监管采用分级拨付机制,但追加注资条款中注明“可根据项目进展灵活调整”;退出条件则附加了多项触发式限制,包括舆情评分、平台评级等非财务指标。这些措辞看似中立,实则埋着陷阱——尤其是“灵活调整”四个字,足以让一笔黑钱披上合法外衣。
“谁定的这些标准?”他问。
“上面。”她说得干脆。
他抬眼。“哪个上面?”
她摇头。“我现在还不能说名字。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们允许我拉你进来,是因为你最近太安静了——没人觉得你会是个变数。”
他轻笑一声,嘴角扬起一丝讥讽。“所以我是安全牌?”
“你是未知数。”她纠正,目光锐利,“正因如此,他们才愿意放你进来看看。但你要是一开始就掀桌子,这条路立刻会被封死。他们会换人,换方案,甚至直接终止项目。”
他放下合同,从随身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连接投影。屏幕上很快出现一张图表:《镜渊》历次预算变更与资金流向对比图。线条复杂,色彩分明,每一条曲线背后都是百万级的资金流动。他指着其中一段:“第三次预算上调,特效制作费增加三千两百万,理由是‘虚拟场景重建技术升级’。可拍摄计划里,这部分镜头数量和复杂度都没变。”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抿了一口咖啡,热气氤氲遮住了她的眼神。
“更巧的是,这笔钱转入‘星澜文化’后,七十二小时内完成了跨境转移。”他看向她,“这不是升级,是洗钱路径测试。他们在用《镜渊》做资金通道的压力测试。”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空调低鸣,风吹动窗帘一角,阳光斜切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明亮的线。
她终于开口:“你能看出来,我就没找错人。”
“那你就不怕我也成为证据的一部分?”
“怕。”她承认,声音低了几分,“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我宁愿赌一次。我已经沉默太久,每次签字都在说服自己‘再忍一次’,可这一次,他们动了核心素材库——原始采访录音不见了,六个受访对象中有三个失联。这不是审查,是灭口。”
他收起电脑,靠回椅背,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节奏稳定。“如果我要参与,有三个前提。”
“你说。”
“第一,成立独立审计小组,成员由我指定,有权调取所有原始凭证。”
“第二,所有新增投资必须双签确认,我和你各执一权。”
“第三,我保留对异常资金流动的临时冻结权,无需提前报备。”
她听完,眉头微蹙。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出手机,拨出一个加密号码。通话不到一分钟,内容简短。挂断后,她说:“两条可以。第一条和第二条,今天就能启动流程。第三条……需要时间。”
“上面不同意?”
“不是不同意。”她斟酌用词,“是需要‘评估风险’。”
他明白了。真正的控制权不在这里,而在某个未露面的人手中。这个“冻结权”触碰到了核心神经,所以被卡住。那不是一个管理权限的问题,而是一道生死界限——谁掌握了冻结权,谁就拥有了叫停的能力。
“我可以等答复。”他语气不变,“但在那之前,我想知道——你到底想救什么?”
她抬眼看他,眼神第一次出现波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