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商业合作的初步接触 (第2/3页)
觉——像是终于把一封信投进了邮筒,明知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拆开,但至少,信已离手。
他走出国贸三期时,天已经黑透。城市灯火层层叠叠地亮着,车流在高架桥上缓慢移动,像一条发光的河。风吹过来,带着傍晚的凉意,他拉了拉西装领口,却没有觉得冷。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打印店发来的消息:另外两份完整剧本样册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取件。
他回了个“收到”,把手机放回口袋,脚步转向地铁口。路上他打开备忘录,新建文档,输入标题:《〈逆流〉商业企划初案》。
第一行字敲下去:
“目标:让艾迪看到,理想主义也可以有商业模式。”
他删掉“也”字,改成“同样”。又改了两次,最后留下:“让艾迪看到,理想主义本就该拥有商业模式。”
这不是讨好,也不是妥协。是他终于意识到,光有信念不够,还得让人看见它的价值。七年前,她用一笔钱把他从泥里拉起来;如今,他不能再以求助者的姿态出现。他必须作为一个对等的创作者,带着完整的方案,站到她面前。
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房间不大,书桌堆满了资料和草稿,墙上贴着几张剧情结构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关键节点。他放下背包,倒了杯水,坐在桌前,打开电脑。
屏幕亮起,他调出之前收集的星澜文化公开信息:近三年投资的五个项目,两个改编自小说,一个原创剧本,另两个是纪录片系列。风格偏重现实题材,叙事克制,但每部作品上线后口碑都稳步上升,商业回报虽不算爆炸,却极稳定。
他还翻出《晚风如诉》的早期报道,提到该剧将采用“观众共创机制”,允许部分粉丝参与支线角色设定。这个模式听起来新颖,但也意味着主创团队必须有极强的叙事掌控力,否则容易失控。
他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很久,忽然想到苏婉在峰会茶歇时被人围住合影的样子。那些人笑着喊她“苏姐”,语气熟络,但她始终保持着距离,笑容标准却不深入。那样的人,不会轻易收下陌生人的资料,更不会把它留在自己手上。
除非……她听到了什么。
他又想起自己说的那句话:“还有人在写她相信的那种故事。”
也许正是“她相信的”这几个字,让苏婉多看了他一眼。
他关掉网页,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列提纲:
1. 项目核心理念(非线性叙事+情感锚点设计)
2. 目标受众画像(25-38岁,偏好深度内容的都市群体)
3. 成本预估与拍摄周期(小成本启动,分阶段融资)
4. 合作模式建议(版权入股+创作主导权保留)
写到第四条时,他停了下来。
他知道,如果真有机会谈合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