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入娱乐圈的震撼 (第2/3页)
:《逆流》。这是他最新的剧本,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住创作初心的故事。他知道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老派,甚至带点悲壮色彩。可他不在乎。如果连名字都不敢真实,那还有什么资格谈故事?
    第二天一早,他提前两个半小时出门。地铁换乘三次,从城北一路坐到CBD核心区。车厢里挤满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闭目养神。他靠着门边站立,手里紧紧攥着那个文件夹,指节微微泛白。广播报站声此起彼伏,城市的脉搏随着列车节奏震动。当他走出闸机时,高楼之间的风比平时更硬,吹得人肩膀发紧,领口灌进一丝寒意。
    他沿着指示牌穿过写字楼大堂,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倒映着头顶旋转的吊灯。乘专用电梯直达二十三层。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他看着数字一层层跳动,胸口有种莫名的压迫感,像是即将踏入某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会场入口排着队,多数人穿着考究,手里拎着品牌公文包或拿着平板电脑。有人低声交谈,语气自信从容;有人戴着蓝牙耳机,一边应答一边翻看资料。亚瑟摸了摸上衣口袋,确认纸质门票还在。轮到他时,门口的工作人员扫了一眼票面,抬手示意通过,但眼神在他身上多停留了一瞬——没有名牌贴纸,也没有主办方定制胸卡。那目光并不恶意,却带着审视,像在衡量一件未经认证的商品。
    他低着头往里走,找到角落一张空桌坐下。现场已经坐了近百人,台上正在播放宣传片,画面快速切换着近年爆款剧集的片段:豪门争斗、甜宠恋爱、悬疑反转、穿越重生……背景音乐节奏强烈,几乎盖过吵杂的人声。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流量即价值,数据定生死。”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第一行字:“这里不说故事,只谈回报。”
    前排陆续有人登台发言。一位投资人讲完“用户画像精准投放”,强调“Z世代偏好高情绪密度内容”;另一位制片人接着分析“短视频预热转化率”,展示一组组动态图表,声称“前十五秒决定八成留存”。他们用词简洁,语速快,频繁提到“爆点前置”“情绪杠杆”“粉丝裂变”“热搜模拟器”。亚瑟一边听一边记,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有些术语他能理解,比如“话题捆绑营销”;有些则完全陌生,像“人设崩塌应急预案”这种说法,让他停下笔看了很久。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行业变了。不再是剧本主导的时代,而是算法与资本共舞的竞技场。创作者的身份,似乎正从“作者”滑向“内容供应商”。
    中场休息铃响,人们起身走动,交换名片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笑着拍肩寒暄,有人围在展台前扫码抽奖。他没动,继续整理笔记,在“观众共创机制”旁边画了个问号。旁边两位年轻男子站着聊天,一个说:“现在谁还看完整剧本?导演先看热搜模拟器跑出来的剧情曲线。”另一个笑:“对啊,演员档期比角色适配度重要多了。只要脸够红,演技都能AI补。”
    他合上本子,起身去了趟洗手间。镜子里映出他的脸,神情平静,但眼底有些发沉,像熬了几个通宵未睡透。水龙头哗哗作响,他掬起冷水泼在脸上,抬头时看到镜中自己湿漉漉的睫毛颤了颤。
    回来时路过茶歇区,看到一群人在围着一名穿香槟色套装的女人拍照合影。她笑着摆手,声音透过嘈杂传过来:“这次项目真的不开放探班哦。”那人侧脸一转,亚瑟猛地认了出来——是苏婉,当年艾迪团队的核心策划,如今已是星澜文化的副总监。
    他绕开了那边,回到座位。
    十分钟之后,全场灯光暗下,聚光灯打向**台中央。主持人走上台,语气突然变得庄重:“接下来,让我们欢迎一位特别嘉宾——她是中国影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也是本次峰会的战略合作方代表……星澜文化的创始人,艾迪女士。”
    掌声瞬间爆发,夹杂着零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