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意外的资金补充 (第2/3页)
金的标题早已褪色,边角卷起,内页还有几处折痕,是他反复翻阅留下的印记。翻开扉页,一行钢笔字映入眼帘:“文字不是装饰,是火种。”那是他三年前写下的,笔迹已经有点淡了,墨水渗进纸纤维,像一段埋藏已久的誓言。现在看,竟像是别人留给他的提醒,穿越时间而来,只为此刻唤醒。
    他把书放回原位,坐下来,重新打开电脑。这次没有犹豫,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写着:“《世界的露瑶》执行路线图_V1”。
    光标闪着,他开始打字。
    第一阶段:剧本定稿,两个月内完成最终版本,预算五百元——主要用于购买参考资料和租用安静写作空间。他已经盯上城西图书馆后巷的一间自习室,每小时八元,包月更便宜,还能避开网络干扰。
    第二阶段:组建最小可行性团队,包括一名兼职编剧助理、一名有拍摄经验的朋友协助分镜设计,预算一万二千元。他心里已有几个人选:大学时代一起拍短片的老周,现在在广告公司做剪辑;还有学妹陈宁,文字敏感度极高,曾帮他修改过三稿对白。
    第三阶段:制作十五分钟样片,在小范围试映,收集反馈,预算两万元。场地可以用废弃剧场或社区活动中心,摄影器材借加租结合,灯光自己搭。他甚至设想了几个可能的放映场景:独立影展预热场、高校电影社团交流会、线上私密链接测试……
    他一项项列下去,每一笔钱都算得极细。水电费、交通费、打印费,甚至吃饭的钱也纳入考量。他特意标注了“每日餐费上限35元”,并备注“优先选择可开具发票的商户”。不再提“三千万营收”,也不再幻想投资人一眼看中。他知道,这条路只能一步步走,用最少的钱,做出最扎实的东西。梦想不该是空中楼阁,而应是一块砖一块砖垒出来的墙。
    写到一半,他停下来,从胸前口袋掏出一张折得整齐的纸。展开,是那张字条,上面写着“就当是一场梦”。纸张泛黄,边角微卷,是他去年被拒稿第十七次后,在地铁站厕所里写的。那天他蹲在隔间,听着外面脚步声来来回回,突然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于是写下这句话,塞进口袋,当作告别。
    他盯着看了很久,指尖抚过那六个字。墨迹干涩,笔锋潦草,像是出自另一个人之手。然后他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旧诗集——北岛的《午夜初逢》,把字条夹进第一页。动作很慢,像在封存一件重要的东西,也像为一段过往举行小小的葬礼。
    回到桌前,他拨通打印店的电话。接通后只说了一句:“下午两点,送二十份新计划书过来,加急。”
    对方问要不要换封面设计,他说不用,内容变了,形式先保持简单。
    “还是白底黑字?”
    “对。”他顿了顿,“但这次,加个标题副标:‘一个关于真实与虚构的故事’。”
    挂了电话,他把手机放回桌上,目光落在那张汇款截图上。他打开相册,将这张图另存为一份,命名:“起点”。没有加任何修饰,也没有分享到社交平台。他知道这钱是谁的心意,也知道对方不想被知道。或许是某个读过他早期作品的读者,或许是某位业内前辈默默关注已久,又或许,只是一个愿意为“可能性”买单的陌生人。这份沉默的信任,比钱本身更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