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初稿的波澜 (第2/3页)
头记录,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镜,欲言又止。
赵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李司长,您的顾虑有道理,保证当前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报告里梳理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生产计划完成和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
他列举了几个实例:“比如,上半年洛拖大型锻模开裂,导致拖拉机底盘生产延误半个月;江南厂重型齿轮箱批量返工,影响港口起重机交付;还有前不久406基地的雷达危机…”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根源都指向材料、工艺这些基础环节的薄弱。小改小革能解决一时,但解决不了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提出攻关,不是要推翻现有生产,而是要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为持续、稳定的高质量生产打下更牢固的基础。这是治本之策。”
装备司李副司长笑了笑,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小赵同志年轻有为,想法是好的。但治本需要时间,而生产任务不等人啊。再说了,这些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苏联专家在的时候也没完全解决嘛。咱们是不是先把能抓的抓好?”
这时,科技司的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开口了:“李司长,我觉得赵明同志的报告很有价值。这些问题确实是卡脖子的问题。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不能一直依赖老底子,必须有自己的长远打算。现在不抓紧,将来会更被动。”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的平衡上。装备司更关注眼下的生产指标和项目交付,而科技司和革新办则着眼于未来的技术自主和产业升级。
会议不欢而散,没有定论。但争论的风声却迅速在部机关大楼里传开。
回到革新办,气氛明显不同了。之前还对赵四小组的工作不甚了解,甚至因马工等人的闲话而持观望态度的部分同事,现在看赵四的眼神都多了几分复杂。有钦佩,有好奇,也有担忧。
马工在办公室里变得异常沉默,但偶尔与赵四目光相接时,那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不是愤怒,更像是某种等待看好戏的冷漠。
王永革气得在宿舍里直拍桌子:“这帮老官僚!就知道守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看不到长远危机吗?”
陈继业则相对冷静,分析道:“这不完全是官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