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人家本来就是正确的,你怎么顶? (第1/3页)
与蒋海山那番谈话,像是一把钥匙,悄无声息地打开了陈捷在安宜镇工作局面的第一道大门。
从那天起,陈捷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顺畅了许多。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从蒋海山那条线上报上来的文件。
过去,蒋海山虽然也算务实,但为了追求项目尽快落地,他提交的报告里,或多或少总会带着些灵活处理的痕迹,有些关键数据语焉不详,有些风险评估避重就轻,总想在规则边缘反复试探,给未来的“先上车,后补票”留下操作空间。
陈捷每次审阅,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去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隐患,然后再用详尽的批示,一条条地打回去,要求补充、修正。
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更是一种无形的、暗中的角力。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这天上午,陈捷办公桌上,再次摆上了那份他已经打回去两次的《关于安宜镇纺织印染工业园项目(二期)规划方案》。
陈捷心中了然,这是蒋海山对他们那次谈话的正式回应。
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缓缓翻开了报告。
只看了几页,陈捷的眉头便舒展开来,眼神中也透出一丝赞许。
报告还是那份报告,但里面的内容,却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之前那个位于上风上水、紧邻饮用水源地的选址,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位于镇区下游、虽然基础设施稍差,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新地块。
报告中,还附上了一份由市环保局专家出具的、长达数十页的、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对可能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都提出了明确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处理方案和预算。
那五百亩被悄悄“变性”的基本农田,也从规划图中消失了。
新的方案,通过对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的优化整合,硬生生地挤出了足够的建设空间,虽然成本增加了不少,但却彻底规避了触碰红线的巨大政治风险。
更让陈捷感到欣慰的是,报告的后半部分,用整整一个章节,详细规划了与工业园配套的工人生活区。
从蓝领公寓的户型设计,到子弟学校的班额师资,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到公共交通的线路规划……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