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这片黑土地,病得很重 (第2/3页)
不再只听地方官员汇报,而是真正沉了下去。
他们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看到了数千名女工在下岗后的彷徨与无助。
还去了一家刚刚通过技术改造、扭亏为盈的特钢厂,听厂长讲述他们是如何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又是如何靠着一股不服输劲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每一次走访,每一次座谈,都像一块块沉重拼图,在陈捷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真实而残酷的东北经济生态图景。
这片黑土地,病得很重。
它的病根,既有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僵化的历史原因,更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那份失落尊严和迷失方向感。
陈捷将所有的见闻和思考,都默默地记在心里,他很少发言,但每一次提问,都精准切中问题要害。
他的问题,从不涉及对错,只关乎本质。
渐渐地,连郑学斌在遇到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时,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
“小陈,你怎么看?”
调研最后一天,辽省和奉天市的主要领导,在省政府招待所,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听取调研组初步反馈。
会议由辽省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主持,奉天市这边,则由一位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带队出席。
会议室里,气氛客气而疏远。
地方官员们,对于这些来自京城的“钦差”,心中充满了复杂情绪,既希望他们能带来资源和政策,又害怕他们不接地气,胡乱指挥。
郑学斌作为调研组组长,代表小组,将他们这几天形成的初步思路,进行了汇报。
他重点阐述了“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总体构想,并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可行性。
他的汇报,专业、严谨,充满了理论深度。
地方官员们听着,频频点头,但眼神中,却大多是礼貌性赞同,真正听进去的,似乎并不多。
汇报完毕,进入交流环节。
省发改委副主任,说了一通“感谢调研组为我们传经送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