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陈捷同学,毕业后想不想回家乡工作啊? (第2/3页)
,必须找到一种新机制,一种能够重新将原子化的农民组织起来,激发他们参与公共事务内生动力的机制。”
“而项目合作,就是我能想到的,最有效的一个抓手。”
“通过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项目,比如修渠、修路、搞合作社,将大家重新凝聚起来,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新的乡村治理秩序,也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这番话已经完全跳出了报告本身,上升到了对国家宏观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
刘昌明和赵礼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惊异。
“说得好。”刘昌明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你认为,在推动这种项目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好三个角色。”陈捷不假思索地回答,“第一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政府要做的,是发现和培育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但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监督者,而不是干预者,对于涉及财政资金的项目,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审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但对于项目具体实施,不宜过多行政干预。”
“第三是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政府要做的,是为项目合作扫清障碍,提供法律、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导者、监督者、服务者……”刘昌明在口中反复咀嚼着这几个词,眼睛越来越亮。
这三个角色的定位,精准地概括了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义,也切中了他多年来在工作中一直思考,却未能清晰总结的困惑。
“陈捷同学,”刘昌明看着陈捷,语气变得无比郑重,“你有没有想过,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回到安南来工作?”
陈捷站起身,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真诚与朝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