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要治标治本 (第3/3页)
其实并不多。
比起麦子绝收的损失,简直是九牛一毛。
而且,按亩分摊,也确实公平合理。
最重要的是,这个办法,不是让一方得利,一方吃亏,而是让大家一起想办法,把蛋糕做大,然后一起分。
“这个办法……好像行得通。”有人小声嘀咕。
“嗯,花点小钱,能有水用,总比打架强。”
李建的眼睛也亮了。
这个办法既解决了水源问题,又通过共同出钱的方式,将两个对立的村子,暂时捆绑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那治本呢?”陈联追问道。
陈捷微微一笑:
“各位叔叔大伯,咱们这条水渠,是几十年前修的土渠,水流在里面,一半都渗到地下了,这是最大的浪费。”
“要想以后再也不为水发愁,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土渠,修成水泥浇筑的防渗渠!”
“修水泥渠?那得花多少钱啊!我们哪有这个钱?”立刻有人反驳。
“钱,我们自己当然没有。”陈捷胸有成竹地说道,“但是,国家有。”
他看向李建,郑重道:
“镇长,据我所知,国家每年都有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专项补贴资金,特别是像我们县这种干旱地区,更是重点扶持对象。”
“以前,我们一个村子去申请,人微言轻,项目小,上面不重视。”
“但现在,如果我们陈家村和张家湾,两个村子联合起来,共同向县里、市里,递交一份‘跨村联建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立项报告,您说,这个分量,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跨村联建?”
“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这些新名词,让在场的村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但李建却有些为难。
他自然明白陈捷这番话背后的价值!
关键是,不好申请啊,否则他早就申请了。
毕竟,如果这个项目真能申请下来,那他这个镇长也是有政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