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这口气也太大了吧! (第2/3页)
,不再咄咄逼人,反而令人信服。
    “关于经费问题,”陈捷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经费二字,“我的想法是,不能只盯着学校划拨的那点活动经费,可以多条腿走路。”
    “我们可以向学院党委和团委提交一份详细的立项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今年下半年全国宣传工作的主旋律。”
    “这个活动,完全契合了上级精神,只要方案足够详实、有说服力,我相信学院层面一定会给予重点支持,甚至可以申请专项资金。”
    “还有社会赞助,不能像办晚会那样去找快消品公司,而是要精准对接我们的目标群体。比如国内顶尖的几家律师事务所,他们为什么会赞助我们?”
    “因为这个论坛,是他们进行品牌宣传、吸引顶尖法学人才的绝佳平台,我们可以把他们的LOGO印在所有宣传材料上,甚至可以邀请他们的合伙人来做分论坛的嘉宾。这是一笔双赢买卖。”
    他寥寥数语,就将经费问题从一个死结,变成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棋局。
    接着,陈捷擦掉“经费”,写下了“嘉宾”。
    “关于嘉宾问题,这确实是成败关键。我的想法是,分层次、成体系地邀请。”
    “核心嘉宾,也就是主论坛的镇场人物,可以尝试通过学院,去邀请一两位参与过国家重要立法工作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者已经退休的、在法学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前高级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一个由顶尖学府的后辈们举办的、旨在回顾法治进程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情怀,并非不可实现。”
    “中坚力量,也就是各个分论坛的发言人,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群体。”
    “比如,邀请正在冉冉升起的法学界中青年学者,他们需要发声的平台,邀请在司法改革一线工作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他们有鲜活的实践经验。”
    “还可以邀请像我刚才说的,来自顶级律所的合伙人,他们能带来市场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