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归途 (第2/3页)
是会被暂时埋没一阵子的。
《起风了》要靠碰瓷宫崎骏的作品来进行营销。
《水星记》则是要等到……金曲奖的入围宣传。
歌确实都是好歌,但也确实都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郭頂的《水星记》能入围金曲奖,但林灿的《水星记》就不一定了。
内地出身的郭頂可以入围金曲奖,是因为他曾帮助湾湾很多音乐人做过幕后工作,一点一点攒下来的人脉和人情。
而同样是内地的林灿…还是想想明天早上吃点什么比较现实。
所以,《水星记》这首歌就被林灿一直闲置到了现在,沦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歌的质量绝对是抗打的。
只是放在当下的环境多少会有点水土不服,数据也肯定比不上目前有黑流量加持的《起风了》。
但确实没办法。
用来竖立才华人设的歌曲,目前确实没有比这首《水星记》更合适不过的了。
他做EP要的就是人设当先,热度其次。
由他取代郭頂而制作出的《水星记》如果数据不好,被埋没就埋没了吧,暂时入土也没关系。
过两年再挖出来就好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灿几乎把自己焊在了网抑云总部那间配备了专业设备的录音棚里。
主要是编曲磨合与试唱。
林灿精益求精,对编曲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里,合成器的音色可以再空灵一些,带点延迟效果,想象水星背对太阳时那片永恒的黑暗与寂静。”
“鼓点进来的时候不要太突兀,要像心跳,在真空里微弱地共振。”
“第二段主歌后的和声铺垫,我需要一层若有若无的气声,像星际尘埃。”
林灿并非存心找茬,也不是故意在这跟制作人玩抽象。
因为这首歌的原曲意象就是这么浪漫而抽象的。
每当他说完这些看似抽象的要求,他也总能准确地哼唱出想要的旋律走向,或者音色感觉。
其抽象的专业程度,让制作人和录音师都暗暗咋舌。
靠,现在内娱就业压力这么大吗?
怎么这么帅的演员小伙儿,也得被逼着转行来玩音乐啊?
编曲弄完。
其次便是正式的人声录制。
林灿戴上监听耳机,站在收音效果极佳的麦克风前。
棚内灯光调暗,只剩下谱架和屏幕的微光。
有着音乐节全开麦水准的他,演唱时非常投入,技巧也运用得格外娴熟,尤其擅长用嗓音来表达歌词中那种克制的情感。
“着迷于你眼睛,银河有迹可循……”
“穿过时间的缝隙,它依然真实地,吸引我轨迹……”
偶尔遇到需要调整的地方,林灿就会立刻停下来,与录音棚里的牛马制作人及时沟通。
“这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