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赵玥受职保独立 (第2/3页)
将领接管水师”“将宣城粮草纳入朝廷统一调配”,均被赵玥以 “水师士兵多为本地渔民,仅听从熟悉水性的将领指挥”“宣城粮草需优先保障守城士兵,若纳入统一调配,恐难及时供应” 为由拒绝。
为了进一步巩固军队的独立性,赵玥开始着手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士兵的 “乡土认同”,二是建立独立的粮草补给体系。
在士兵训练之余,她时常亲自讲述金军入侵时,宣城百姓遭受的苦难 —— 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被杀害的亲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士兵们深刻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朝廷的疆土,更是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她还规定,士兵的家属可优先获得城内的耕地与工坊岗位,若士兵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草补贴。这些举措,让士兵们对 “宣城军队” 的归属感远超对 “朝廷军队” 的认同,也让张谦试图安插朝廷将领的计划屡屡落空。
在粮草补给方面,赵玥与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达成协议:宣城以 “传授抗金战术”“提供战船修缮技术” 作为交换,从湖州、常州等地获取铁矿与粮食;同时,她在宣城周边推广 “军屯制度”,组织士兵在闲置土地上耕种,不仅解决了部分粮草需求,还让士兵们在农闲时参与耕种,进一步强化了 “守土即守家” 的意识。当张谦提出 “将军屯粮草纳入朝廷调配” 时,赵玥直接拿出士兵与农民的联名信 —— 信中写道,若军屯粮草被调走,士兵与农民将无粮过冬,恐引发民变,让张谦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宣和五年正月,金军探子得知宣城 “换帅” 且有朝廷监军入驻的消息后,认为宋军内部必然出现矛盾,便派遣五千骑兵,突袭宣城周边的宁国县,试图夺取县城内的粮仓。
消息传到宣城时,张谦正在审核上周的训练记录,他看到急报后,立刻说道:“此事重大,需立刻奏报朝廷,等待批复后再调动兵力!”
赵玥却深知,宁国县距离宣城仅五十里,金军骑兵一日便可抵达,若等待朝廷批复,县城早已失守。她当即下令:“李山率领三百骑兵,即刻驰援宁国县,从侧翼袭击金军;周平率领两百步兵,携带火箭,绕至金军后方,烧毁其粮草;我亲自率领一百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截断金军退路!”
“赵防御使,你这是擅自调动兵力,违反朝廷制度!” 张谦上前阻拦,语气激动,“若朝廷追责,你我都难辞其咎!”
“张大人,” 赵玥目光锐利地看着他,“如今金军兵临城下,若因等待批复而丢失宁国县,导致百姓遭殃,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她不等张谦回应,便转身走出府衙,翻身上马,朝着水师码头疾驰而去。
张谦看着赵玥的背影,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 —— 他虽为监军,却无实际兵权,无法阻止赵玥出兵。他只能匆匆写下奏疏,派人快马送往临安,弹劾赵玥 “擅自调兵,违逆朝廷”。
然而,奏疏还未送到临安,宁国县的捷报便已传回宣城 —— 李山率领的骑兵从侧翼突袭,打乱金军阵型;周平的步兵烧毁金军粮草,断其补给;赵玥的水师则截断金军退路,将五千金军骑兵困在宁国县外的山谷中,最终歼敌三千,俘虏两千,缴获战马两千匹,彻底击退了金军的突袭。
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看着捷报,又看了看张谦弹劾赵玥的奏疏,陷入了沉思。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趁机进言:“陛下,赵玥虽未提前奏报,却迅速击退金军,保住宁国县,可见其战场决断能力。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难应对前线突发战事,还望陛下认可其临时调度权,以利抗金大业。”
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仍有异议,却因赵玥 “有功无过”,无法再提出打压之策。最终,宋高宗下旨:“江南防御使赵玥,临机决断,击退金军,保境安民,功不可没。特允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战事结束后三日内补奏即可;江南抗金联盟兵力调动,可提前一日奏报,朝廷优先批复。”
这道圣旨,标志着赵玥正式获得了朝廷对 “军队独立性” 的认可。当圣旨传到宣城时,府衙外的广场上,士兵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高喊 “赵防御使万岁”“抗金必胜” 的口号。张谦站在人群中,看着被百姓簇拥的赵玥,心中终于明白,他无法撼动这支军队的独立性 —— 因为这支军队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宣城的土地上,扎在百姓的心中。
赵玥站在高台上,望着欢呼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获得 “临时调度权” 只是第一步,未来,她还需要继续巩固军队的独立性,整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力量,为抵御金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