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凤凰展翅 > 76.“影” 凭才学获信

76.“影” 凭才学获信

    76.“影” 凭才学获信 (第3/3页)

” 缴税,早茶农缴得起,晚茶农和缺水的茶农便只能 “逃税”。

    “张通判,”“影” 在泾县住了三日后,对张九成说,“茶税当按‘实际产量’征收,而非‘亩数’。可令茶农在采摘前,向县衙‘报备茶园面积、茶种’,县衙派‘勘茶官’实地勘验,估算‘预计产量’;待茶叶采摘后,茶农按‘实际卖出的茶叶数量’缴税,多退少补。同时,对‘缺水茶园’,可免半年税,鼓励茶农修水利。”

    张九成觉得此法可行,便联合 “影” 一起,起草了《宣州茶税改革疏》,呈给知府王彦。王彦看后,当即批准在泾县试点。试点三个月后,泾县的茶税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三成 —— 因为之前逃税的茶农,都主动回来缴税了;而修水利的茶农,也因 “免半年税” 的政策,积极性大增。

    此事过后,“影” 在宣城官员中的地位愈发稳固。王彦不仅给了他 “从九品司书” 的品阶,还让他 “总领宣州府的财税、漕运、农桑事宜”—— 这意味着,“影” 已真正接近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知府以下,最受信任的官员之一。

    宣和三年冬至,宣城下了一场大雪。府衙内摆了宴席,王彦、张九成、李默等官员都在座,“影” 也被请在了主位旁。酒过三巡,王彦举起酒杯,对众人说:“若不是苏生(此时 “影” 仍未用 “影” 为号),宣州的漕运仍是一笔糊涂账,蝗灾也不知要闹到何时,茶税改革更是无从谈起。苏生凭才学获信,实至名归!”

    张九成也附和道:“苏生不仅有才,更难得的是‘务实’—— 不尚空谈,只重实效,这才是为官者该有的样子。”

    “影” 起身回敬,杯中酒映着烛火,泛起暖黄的光。他想起半年前,自己还在府衙外的石狮旁忐忑不安,如今却能与宣城的核心官员同席议事 —— 这一切,不是靠关系,不是靠钻营,而是靠自己的才学,靠一次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席间,李默忽然问:“苏生,你既有如此才学,为何不参加科举?若中了进士,前途不可限量啊。”

    “影” 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笑道:“科举虽好,可眼下宣州有漕运、农桑、财税的诸多事要做,这些事关系到百姓生计,比科举名次更要紧。”

    众人听了,都对他多了几分敬重 —— 在这个人人都想通过科举 “一步登天” 的时代,“影” 却愿沉下心来,做这些 “琐碎的实务”,这份胸襟,实属难得。

    从那以后,“影” 在宣城的名声越来越响。百姓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府衙里有个 “苏司书”,能算清糊涂账,能治蝗灾,能让茶农缴得起税,便私下里称他为 “影”—— 意为 “如影随形,护佑百姓”。久而久之,“影” 这个号,便取代了他的真名,成了宣城官员和百姓口中最亲切的称呼。

    宣和四年春,朝廷派 “转运使” 来宣城巡查。转运使是掌管一路财税的高官,向来以 “严苛” 著称。他到宣城后,第一件事便是查漕运账目 —— 往年,宣城的漕运账目总是 “漏洞百出”,转运使一来,官员们便人心惶惶。可这次,“影” 将整理好的账目呈上去,每一笔收支都有 “三方签字”,每一次损耗都有 “勘验记录”,转运使查了三天,竟没找出一丝错漏。

    随后,转运使又去了宁国县和泾县,查看蝗灾后的农田和茶税改革的情况。宁国县的百姓告诉转运使,若不是 “影” 大人的法子,他们去年就要饿死了;泾县的茶农则说,“影” 大人的茶税改革,让他们能安心种茶了。

    转运使回到宣城后,对知府王彦说:“宣州有‘影’这样的人才,是百姓之福,也是朝廷之幸。此人虽无进士功名,却有经世济民之才,当重用。”

    不久后,朝廷的调令便到了 —— 升 “影” 为 “宣州通判”,从七品,协助知府掌管宣州的行政、司法事宜。至此,“影” 凭借出众的才学,不仅得到了宣城部分官员的信任,更真正进入了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了能左右宣州政务的重要官员。

    那一日,“影” 站在宣州府衙的回廊上,看着庭院里抽芽的柳树,想起自己初到宣城时的模样。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 “算学” 的精通,对 “实务” 的钻研,对 “百姓” 的体恤 —— 这些,便是他的 “才学”,也是他能获得信任、接近权力核心的根本。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用这份权力,为宣城的百姓做更多实事,让这份 “信任”,不被辜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