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半月聚兵三百人 (第2/3页)
仅剩的存粮,虽然不多,也是俺们的一点心意。”
赵玥连忙接过布包,眼眶发热:“阿婆,您太客气了。护宋军本该保护百姓,怎么还能要大家的东西……”
“殿下说的什么话!”老奶奶打断她,指着身后的村民,“这些日子,金兵又在附近的村子抢粮,是护宋军的弟兄们赶跑了金兵,保护了俺们的家园。俺们虽然是普通百姓,却也知道,没有护宋军,就没有俺们的活路!这些小伙子,都想加入护宋军,跟着殿下杀金兵,为家人报仇!”
身后的年轻小伙子们立刻上前一步,纷纷说道:“殿下,俺们有力气,能打仗!求您收下俺们吧!”
赵玥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欢迎你们加入护宋军!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为护宋而战!”
小伙子们激动地欢呼起来,立刻跑到王虎身边,跟着士兵们一起训练。老奶奶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她想起自己死去的儿子儿媳,想起小石头每天念叨着“要跟着姐姐杀金兵”,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宋军,她相信,总有一天,金兵会被赶跑,大宋会重新好起来。
护宋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百姓主动加入,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听闻“护宋军”的名号,前来投奔。曾经在金坛一带抗击金兵的农民领袖吴大叔,带着自己的五十多个弟兄赶来;原常州城守兵刘能,也带着一百多个残兵加入护宋军。短短半个月,护宋军的人数就从三百零七人,增加到了五百多人,虽然装备依旧简陋,却已经成为了常州一带不可忽视的抗金力量。
这天晚上,赵玥正在灯下查看李二柱送来的金兵布防图,周峰忽然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殿下,陈烈将军派人送书信来了!”
赵玥连忙接过书信,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殿下,老臣已联络濠州、滁州旧部,共得一千二百余人,不日将启程返回常州。另探得金兵近期将从镇江调兵三千,增援常州,目标应为护宋军。望殿下加紧训练士兵,加固防御,待老臣归来,共破金兵。”
她心中一紧,立刻将书信递给周峰:“金兵要增兵三千,我们必须尽快做好准备。周将军,你立刻通知王虎,加强练兵场的防守;张顺,让他加快水军的组建,太湖是我们的屏障,绝不能让金兵从水路进攻;李二柱,让他多派斥候,密切关注金兵的动向,一旦有消息,立刻回报。”
“末将领命!”周峰接过书信,转身就要离开,却被赵玥叫住。
“等等。”赵玥走到他面前,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正是父皇御赐的“和硕荣德”佩,“陈将军回来时,你把这块玉佩交给她,告诉他,护宋军已经准备好了,等着他一起,为大宋而战。”
周峰接过玉佩,郑重地点了点头:“末将一定送到。”
送走周峰后,赵玥重新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常州城和镇江之间的路线上反复划过。金兵增兵三千,护宋军只有五百多人,兵力悬殊,硬拼肯定不行。她想起陈烈将军教给她的“疲敌战术”,想起李二柱送来的金兵布防图,心中渐渐有了计划——金兵长途奔袭,粮草必定是软肋,只要能截断金兵的粮道,再在必经之路上设伏,就能以少胜多,击退金兵。
她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金兵粮道的必经之地——一处名为“黑风口”的山谷,那里地势狭窄,两侧都是陡峭的山坡,非常适合设伏。然后,她又在地图上标注出需要重点防守的几个据点,以及水军需要巡逻的水域,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才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肩膀。
走出房门时,练兵场上已经传来了士兵们训练的呐喊声。赵玥站在廊下,看着士兵们挥舞着武器,在晨光里挥洒着汗水,心中充满了坚定。她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异常艰难,甚至可能会有很多弟兄牺牲,但她别无选择——为了父皇母后的遗愿,为了大宋的百姓,为了“护宋”二字的使命,她必须带领护宋军,打赢这场仗。
接下来的几天,护宋军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步兵营的士兵们加紧训练刺杀和阵型配合,王虎甚至亲自示范,教大家如何用最简单的招式杀死金兵;水军营的张顺找到了十几艘破旧的渔船,带领弟兄们在太湖上练水战技巧,虽然船只简陋,却也练得有模有样;斥候队的李二柱则带回了更多关于金兵的消息——金兵的先头部队已经离开镇江,朝着常州方向进发,预计三天后抵达黑风口附近。
赵玥召集将领们召开军事会议,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大家:“金兵的先头部队有五百人,主要任务是护送粮草。我们兵分三路,一路由王虎带领三百步兵,在黑风口两侧的山坡上设伏,等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