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陈烈承诺助召集 (第1/3页)
庆功宴的喧闹渐渐散去,天宁寺的夜静得只剩下风声。赵玥刚将父皇的遗诏与玉佩小心收进锦盒,就见陈烈捧着一壶酒,站在禅房门口,月光洒在他花白的发梢上,竟透着几分当年金戈铁马的锐气。
“殿下,可否陪老臣喝一杯?”陈烈举起酒壶,声音里带着几分酒后的沙哑,却比白日里多了几分亲近。赵玥点点头,将锦盒放回床头,搬来一张木凳,与他一同坐在廊下。夜风拂过院中的梅树,花苞轻颤,带着清冽的香气。
陈烈给两个粗瓷碗倒满酒,递了一碗给赵玥:“这酒是老臣当年在淮河打仗时,百姓送的,一直舍不得喝,今日大捷,该拿出来尝尝了。”赵玥接过酒碗,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却意外地带着几分回甘。她看着陈烈仰头饮尽碗中酒,目光落在他腰间那柄锈迹斑斑的长剑上——那是当年宋钦宗御赐的“靖难剑”,剑鞘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在月光下依旧清晰。
“殿下可知,老臣当年为何会退隐?”陈烈放下酒碗,手指轻轻摩挲着剑鞘,眼神飘向远处的夜空,像是在回忆遥远的过往。“宣和七年,金兵第一次南下,老臣带着三千骑兵守在淮河岸边。那时的弟兄们,个个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渴了就喝河里的冰水,饿了就啃干硬的饼子,夜里就靠在马背上睡觉,可没有一个人叫苦。”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几分:“有一次,金兵夜袭我们的营寨,老臣的副将王勇,为了掩护弟兄们撤退,带着五十个人守在营门口,最后全部战死。王勇临死前,还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将军,一定要守住淮河,别让金兵过岸’。”说到这里,陈烈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拿起酒壶,又给自己倒了一碗酒,一饮而尽。
赵玥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她能想象到当年淮河战场上的惨烈,能感受到陈烈心中的悲痛——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那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士兵,都是他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后来,我们守住了淮河,金兵退了。老臣以为,朝廷会论功行赏,会抚恤阵亡弟兄的家属。可结果呢?”陈烈苦笑一声,眼中满是失望,“朝中的奸臣说老臣拥兵自重,说老臣私吞军饷,不仅不给奖赏,还想把老臣调回京城,夺了老臣的兵权。老臣实在寒心,就带着几个心腹弟兄,离开了禁军,来到了青龙山。”
他看着赵玥,眼神变得无比郑重:“这些年,老臣看着金兵一步步占领我们的土地,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何尝不痛苦?可每次想要出山,当年奸臣诬陷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老臣怕了,怕自己再次被陷害,怕弟兄们的血白流。”
“将军,”赵玥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理解,“您的委屈,晚辈明白。可如今,大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也容不得我们退缩。那些阵亡的弟兄,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不是奸臣当道的朝廷,而是大宋的百姓,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陈烈抬起头,迎上赵玥的目光。她的眼神坚定而清澈,没有丝毫的功利与算计,只有对家国的热爱,对百姓的牵挂。他忽然想起白天战斗时,赵玥站在山谷制高点,手持玉佩,指挥士兵作战的模样——那个曾经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长为能扛起家国重任的领袖,像极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先帝。
“殿下说得对。”陈烈重重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久违的光芒,“老臣不能再躲了,不能让阵亡的弟兄们失望,更不能让大宋的百姓失望。”他拿起酒碗,再次倒满酒,双手捧着,递到赵玥面前,“老臣在此立誓,从今往后,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定要将金兵赶出大宋,为阵亡的弟兄报仇,为百姓谋太平!”
赵玥连忙接过酒碗,与他的碗轻轻一碰:“将军言重了。晚辈年幼,很多事情还需要将军指点。有将军相助,是晚辈之幸,是义军之幸,更是大宋之幸!”
两人同时饮尽碗中酒,廊下的气氛变得格外热烈。陈烈放下酒碗,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后,里面是几枚铜制的令牌,上面刻着不同的姓氏。“殿下,这些令牌,是老臣当年在禁军任职时,给心腹将领的信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