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章 收拢残兵 (第2/3页)
缴获战马拼凑起来的队伍,沉默地行进在这片被蹂躏的土地上。士兵们脸上的恐惧逐渐被麻木和另一种沉郁的情绪取代。
就这么行了两日。肖尘凭借其恐怖的个人武力和不断抽取的华夏名将武魂(期间又换了几样兵器),如同滚雪球般,沿途不断收拢被打散的溃兵,又顺手歼灭了数股蛮族的斥候和小规模劫掠部队。身后的队伍像吸水的海绵一样膨胀起来,接近千人。
这些原本惊弓之鸟般的残兵,在一次次跟随肖尘轻易取胜的战斗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畏畏缩缩,只敢躲在后面,到后来也敢呐喊着挥动并不顺手的弯刀,冲向被肖尘冲散打懵的敌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往往比装备和人数更重要。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核心就在于士气的此消彼长。
每个士卒在混乱的战场上,视野有限,真正需要面对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几个敌人。
一旦前方有人溃逃,恐慌便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后面的人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会跟着逃跑。
求生的本能会让他们扔掉一切负担,只求比同伴跑得更快,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
至于临危不乱、反身搏杀,那通常需要极高的勇气,非普通士卒所能为。
这支近千人的队伍,终究以步兵为主,骑兵仍是少数。肖尘让王勇明确了军功标准:能跟上队伍、在战斗中出了力的,才算有军功;那些掉队、畏缩不前的,死了也就死了,没人顾得上。
一时间,为了军功(以及更实际的——从敌人尸体上搜刮食物和财物),士兵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反正有那位如神似魔的“将军”顶在前面摧枯拉朽,他们只需要跟着冲上去劈砍补刀。动作快的,能抢到斩获;慢的,只能在尸体上再捅几下;更慢的,连汤都喝不上。这种近乎“抢功”的氛围,反倒阴差阳错地催生出一些野蛮的血勇之气。
从未有人质疑肖尘的身份。在这绝境中,谁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