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四十二章 剑指官渡

第四十二章 剑指官渡

    第四十二章 剑指官渡 (第2/3页)

地缓缓起身,踱步到沙盘前。不知何时,他那把标志性的、略显风骚的羽扇又出现在了手中,此刻正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动,带来几缕微不足道的凉风。他脸上带着一种混合了极度兴奋与极致凝重的奇异神色,目光灼灼地盯着沙盘上那片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区域:

    “主公决断,正合其时!可谓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 郭嘉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局势的自信,“袁绍势大,兵多将广,粮草丰足,此乃其优势,毋庸置疑。然,其内部,绝非铁板一块!颜良、文丑,勇则勇矣,然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审配、郭图之流,嫉贤妒能,争权夺利,内耗不休;而真正有远见卓识者,如沮授、田丰,其策却多不见用,反遭猜忌排挤!此其致命弱点!”

    他羽扇指向黄河沿岸:“故此战,关键在于一个‘快’字!一个‘猛’字!必须趁其数十万大军初至河南,营垒未固,各部之间协调不畅,将领之间心存芥蒂之际,集中我军全部精锐,以雷霆万钧之势,猛击其要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绝不能给他站稳脚跟、从容调动、发挥其兵力优势的机会!”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同时,需十二万分警惕曹操!此獠奸猾似鬼,绝不可信!需谨防其临阵倒戈,与袁绍合击我军;亦需防其坐山观虎斗,待我军与袁绍两败俱伤之际,再出来收拾残局,摘取胜利果实!”

    贾诩在阴影中适时接口,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淡,没有任何起伏,却像是最冰冷的匕首,精准地指向了最有效的制胜之道,带着一股浸入骨髓的杀伐之气:“奉孝所言,直指核心,切中要害。此战,若想以弱胜强,以寡击众,必须明暗结合,双管齐下。明面上,大军压境,摆开决战的架势,与袁绍正面抗衡,吸引其主力注意力。暗地里,”他微微前倾身体,烛光终于照亮了他半张枯瘦的脸,那眼神冰冷得如同万载寒冰,“需广布疑兵,散布流言,不惜重金收买、离间其麾下文武,尤其是要设法让袁绍对曹操那所谓的‘诚意’产生深深的怀疑,甚至是恐惧。若能使其二人互相猜忌,彼此提防,令袁绍不敢放手使用曹操这支力量,甚至临阵掣肘,分散其精力,那么,我军之胜算,至少可增加三成!”

    刘湛凝神倾听着两位顶尖谋士的分析与建议,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也越来越坚定。大的战略方向已然明晰,接下来,便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是繁琐而至关重要、关乎无数人生死的点将与筹备环节。他深吸一口气,挺直脊梁,目光再次扫过麾下众将,展现出他作为三军统帅应有的缜密、果决与威严:

    “徐晃、张辽、于禁、沈弥!” 刘湛的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在厅内回荡。 “末将在!”四员大将慨然出列,甲胄铿锵,抱拳应诺,如同四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命你四人为前、后、左、右四军主将,各统精兵两万,即日返回各自营寨,整饬军马,检查军械,携带足支半月之粮草,三日后卯时,准时开拔,目标——官渡前线!徐晃为主将,总督前军一切事务,遇有敌情,可相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这是极大的信任,也是极重的责任。 “末将遵命!必不辱使命!”四人齐声怒吼,声震屋瓦。

    “周仓、甘宁!”

    “末将在!”

    周仓声若巨雷,甘宁则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森森的牙齿,眼神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

    “命你二人为大军先锋!周仓率步卒精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清除沿途一切障碍;甘宁率你本部擅长机动的轻骑与锐卒,前出侦察,探查敌情动向,绘制详细地图,并及时回报!不得有误!”

    “得令!”

    “主公瞧好吧!”

    两人领命,风格迥异,却同样斗志昂扬。

    “文聘!”

    “末将在!”

    文聘踏前一步,沉稳应道。

    “命你总督我军所有水军船只,并全权负责大军后勤粮道之安全!确保从潼关至前线的粮草辎重输送畅通无阻,万无一失!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诺!聘在此立下军令状,必竭尽全力,保粮道畅通,若有差池,提头来见!”文聘语气斩钉截铁。

    “荀衍、杨修!” 刘湛看向文官队列。

    “下官在!”荀衍与一位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机敏与些许傲气的年轻文官应声出列。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才华横溢,虽稍显年轻气盛,但能力出众。

    “命你二人留守长安,总摄朝政,协调各方,安抚民心,处理日常政务!务必确保后方稳定,粮秣、兵员、器械能持续供应前线!使大军无后顾之忧!”

    “下官领命!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荀衍郑重承诺。

    杨修也紧随其后,眼神中闪烁着被委以重任的兴奋。

    一道道命令,清晰、明确、果决,如同精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大将军府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出低沉而恐怖的轰鸣,缓缓加速,直至全速运转!

    众将各自领命,脸上带着或激昂、或沉稳、或决然的神情,匆匆行礼后,转身大步离去,脚步声在空旷的廊道中回响,充满了紧迫感。

    喧闹的议事厅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刘湛、郭嘉、贾诩以及少数几名核心文书和近卫。空气中那浓烈的战意稍稍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关乎全局成败的凝重。

    ……

    当刘湛终于拖着略显沉重却又异常坚定的步伐回到后堂时,夜色已深,万籁俱寂。

    寝室内,一盏孤灯如豆,散发着温暖而朦胧的光晕。荀妤并未入睡,依旧坐在灯下,手中虽拿着一卷书,目光却并未落在上面,而是怔怔地望着跳动的灯花出神。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她立刻抬起头,放下书卷,迎了上来。

    她没有多问一句关于前方战事、关于军国大计的话,只是默默地、动作轻柔地为他解下沾染了夜露和外间尘埃的外袍,挂在一旁的梨木架上。

    然后,转身从一直温着的暖窠里,取出一碗散发着淡淡药草清香的安神汤,递到他的手中。她的手很稳,动作一如既往的温柔,但刘湛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