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联盟破裂的前夜 (第2/3页)
的脸上已经不见了刚才那一瞬间的凝重与犹疑,重新恢复了那种作为决策者应有的清明与坚定。
“文远所虑,正是我所深忧。”刘湛的目光扫过张辽,肯定了他的警觉,随即话锋一转,语气沉稳而有力,“但越是面临此种危局,我们越是不能自乱阵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因过度反应而自露破绽。”
他走回沙盘前,手指精准地点在了代表兖州的那片区域,“加强潼关、武关等各处关防,增派斥候,提高戒备等级,这是应有之义,公明,此事由你即刻去办,要外松内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他对徐晃吩咐道。
然后,他看向张辽,解释道:“但是,文远,急调凉州兵马主力入援关中,动静太大,沿途必然会引起各方瞩目。此举无异于告诉曹操和袁绍,我们已经察觉了他们的图谋,并且感到了恐慌。这反而可能打草惊蛇,促使尚在犹豫或谈判中的曹袁二人,更快地达成勾结,甚至可能促使袁绍提前发动进攻!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他的手指重重地敲在沙盘上兖州与河北交界的那一小片区域,眼神锐利如刀:“我们现在最需要、最缺乏的,不是盲目的增兵,而是确切无误的情报!是能够穿透迷雾,看清真相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必须立刻弄清楚,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当世之奸雄,他们的私下接触,到底走到了哪一步?是仅仅停留在试探性的口信往来?还是已经达成了某种秘密的协议或默契?曹操的真实意图,究竟是宁愿独自硬抗袁绍,还是已经决定牺牲我们,以求自保?”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一旁仿佛永远智珠在握的郭嘉和深藏不露的贾诩,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奉孝!文和!我们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够看透曹孟德那九曲回肠般的心思,能够洞悉袁本初那看似傲慢实则可能暗藏玄机的肺腑的眼睛!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必须尽快拿到能够揭示他们关系的实据!不能再靠猜测和推断来决策了!”
郭嘉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如同嗅到血腥气的狐狸般的兴奋光芒,他几乎要抚掌笑起来,但意识到场合的严肃,又强行忍住,只是那上扬的嘴角和发亮的眼眸,已经充分显示了他对这项任务的浓厚兴趣和十足把握:“主公放心!此事嘉早已未雨绸缪,布下了一些棋子。咱们在兖州和河北,可不是只有那些摆在明面上、被人时刻盯着的使者。有些埋了许久、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棋冷子’,平日里或许只是传递些市井流言、官员轶事,如今,正是该他们动一动,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了!”他所谓的“闲棋冷子”,自然是那些身份隐秘、长期潜伏、甚至可能身居一定位置的间谍。
贾诩微微颔首,补充了他那总是更为周全和缜密的思路:“奉孝布局深远,自是最好。然,除动用潜伏细作直接获取核心情报外,亦可从侧面多方印证,以增加信息的可靠度。可下令严密监控所有与曹、袁双方势力皆有密切来往的大型商队,尤其是那些背景复杂、能够跨越势力边界的游侠、说客,甚至……那些看似方外之人、实则常常周旋于权贵之间的方士、术士之流。乱世之中,消息传递的渠道,往往无孔不入,超出常人的想象。或许能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渠道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与细作获得的情报相互印证。”
刘湛重重地点了点头,对两位谋士的思路表示完全的认可:“善!就依二位先生之言!奉孝,此事由你全权负责调度,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和渠道,不惜代价!文和先生从旁协助,分析甄别所有传回的信息,去伪存真!”他的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我要的是确凿的证据,是能够让我们看清下一步该如何落子的、照亮棋盘的关键火光!”
“文若,”他又转向荀衍,“对外,朝廷的姿态和声音不能有丝毫改变和动摇。继续以陛下的名义,定期向河北发文,措辞要拿捏好,既要申饬袁绍坐大、威胁社稷,又要显得朝廷仍在努力维系纲常,督促其恪守臣节。同时,发往兖州的公文,依旧要强调共同御敌、奉诏讨逆的大义,督促曹操积极备战,不可懈怠。对内,”他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加快军备生产的步伐,所有工匠坊实行两班轮换,日夜不停!同时,秘密加大向弘农、潼关一线战略要地囤积粮草、军械的力度,运输路线要分散、隐蔽。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在没有曹操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独立迎战袁绍可能南下的主力大军!”
“诺!”书房内众人齐声领命,声音中带着凝重与决然。郭嘉、贾诩、荀衍、徐晃、张辽等人,纷纷匆匆离去,各自投入到紧张得如同救火般的行动之中。转眼间,偌大的书房内,只剩下刘湛一人,以及那座无声诉说着危机与杀机的巨大沙盘。
他独自一人,再次将深沉的目光投向沙盘。那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北方的深蓝色旗帜,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汹涌澎湃、遮天蔽日的恐怖海啸,正积蓄着毁灭性的力量,即将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南方,向着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席卷而来!一种自他穿越到此地以来,从未有过的、空前强烈的危机感,如同冰冷的巨手,紧紧攫住了他的心脏,让他感到一阵阵心悸。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或许是有生以来最大、最严峻的考验。这不再是之前对付纪灵、袁术那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局部战争,也不再是与曹操在未央宫前殿那种虽凶险却尚可控的朝堂权谋角力。这是一场可能决定整个华夏大地未来数百年气运走向的、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的前奏!而他,已经被历史的洪流,推到了这场风暴的最中心。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长安城,乃至整个关中地区,都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又如同一张被逐渐拉满、弓弦发出不堪重负**的强弓,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城内外,隶属于大将军府的军队调动变得愈发频繁,虽然尽量选择在夜间进行,但那沉重的脚步声、马蹄声、以及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轱辘声,依旧难以完全掩盖。城内外的各大工匠坊区,更是炉火日夜不熄,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拉拽风箱的呼呼声连绵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煤炭、金属和皮革的味道。一队队装载着粮草、箭矢、铠甲、攻城器械部件的马车,在精锐士兵的护卫下,沿着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绕远的路线,悄无声息地向着东方、东南方的战略要点汇聚。市井之间,各种真伪难辨的流言蜚语如同夏季的瘟疫般迅速传播开来。有信誓旦旦地说袁绍百万大军已然誓师,不日就要踏过黄河,饮马渭水的;有神秘兮兮地透露曹操已经秘密向袁绍递了降表,准备献出兖州,换取荣华富贵的;也有满怀激愤地宣称大将军刘湛决心与社稷共存亡,正准备在潼关之外与袁绍决一死战的……种种传言,搅得人心惶惶,物价时有波动,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慌情绪在底层民众和中小官吏中无声地蔓延。
而大将军府内,郭嘉所掌控的那张无形的情报网络,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全力运转起来。一条条或清晰或模糊、或真或假的信息,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如同涓涓细流,汇聚到郭嘉和贾诩那里。有消息称,曹操麾下的谋士集团,对于是否应该彻底倒向袁绍,内部争论极为激烈,程昱、刘晔等人主张强硬,而另一些则倾向于妥协;有传言说,袁绍的谋士审配,似乎派了心腹秘密前往兖州,但行程极其隐蔽,无法确认;还有情报显示,河北边境的某些曹军将领,似乎得到了“避免与河北驻军发生摩擦”的暗示……信息繁杂,彼此矛盾,如同散落一地的拼图碎片,似乎都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又始终缺少那最关键的、能够一锤定音的核心证据,无法拼凑出曹袁关系的完整真相。
这种悬而未决、真相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的等待,最是煎熬人心。
直到十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万籁俱寂,连巡夜的更大那拖长了音调的梆子声都似乎带着困意。大将军府那平日里极少开启的、通向一条僻静小巷的后门,被有节奏地、轻轻地敲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