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朝堂暗涌 (第2/3页)
即是亲兵统领沉稳的通报声:“禀主公,司徒杨彪、太仆赵温、光禄寺周忠等数位老臣于府外求见,称有要事需面陈大将军。”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正式。
刘湛与郭嘉、贾诩迅速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郭嘉的嘴角撇了撇,露出一个“看吧,戏台子搭好了”的表情;贾诩则再次垂下眼帘,恢复了那古井无波的状态,仿佛一切尽在预料之中。荀衍则面露忧色,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
“请诸位老先生到正厅稍候,我即刻便到。”刘湛沉声吩咐,随即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并无线索皱褶的锦袍袍袖,脸上那深思的神情迅速被一种温和而沉稳的姿态所取代。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见,更是一次试探,一次交锋,是旧势力对新秩序发起的第一次正面质询。
片刻之后,大将军府的正厅之内,炭火同样烧得温暖,但空气却仿佛凝结了一般。以杨彪为首,赵温、周忠等四五位须发皆白、身着庄重朝服的老臣,被引了进来。他们神色肃穆,步履沉稳,尽管年事已高,但那种久居上位、浸淫官场数十年养成的气度与隐隐的倨傲,却丝毫不减。他们依礼向端坐主位的刘湛行礼,动作一丝不苟,无可挑剔,但那一双双看似浑浊、实则精光内敛的老眼,却都在不着痕迹地打量着这位年轻得过分、却已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刘湛起身相迎,态度谦和而不失威仪,亲自延请众人入座,又命侍从奉上热茶。一番必要的客套寒暄之后,厅内的气氛依旧显得有些僵硬。
“不知诸位老先生今日联袂而来,有何指教?”刘湛率先开口,语气温和,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为首的杨彪身上。
杨彪作为众人推举的代表,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拱手道:“大将军日理万机,夙夜在公,为国事操劳,废寝忘食,老臣等看在眼里,亦是感佩在心。”他先说了几句场面话,随即话锋一转,切入正题,“今日老臣等冒昧前来叨扰,实非为私利,乃是为社稷长远计,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向大将军进谏。”
“司徒公乃国之元老,德高望重,有何建言,但讲无妨,湛必当洗耳恭听。”刘湛做出虚心纳谏的姿态,身体微微前倾。
杨彪深吸一口气,仿佛在积蓄力量,然后才缓缓道,语气沉重而恳切:“大将军神武天纵,扫清寰宇,诛除国贼,迎回圣驾,安定长安,此乃擎天保驾之不世功勋,天下共睹,老臣等亦是由衷敬佩,不敢或忘。”他再次肯定了刘湛的功绩,这是谈话的基础,“然,”这个“然”字,他咬得格外清晰,“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久无常态。如今长安初定,百废待兴,正宜恢复旧制,厘清朝纲,使陛下得以亲揽朝政,垂拱而治;大臣各司其职,分理庶务。如此,方是祖宗成法,方是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之正道啊。”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刘湛的神色,见对方依旧平静,便继续道,语气更加语重心长:“大将军总揽军政,权柄集于一身,虽是为应对时艰之权宜之计,然终究非是祖宗法度,亦非国家常态。长久以往,恐非国家之福,朝廷之幸。且……于大将军之清誉贤名,亦恐有损啊。还望大将军三思,以江山社稷为重,早日还政于陛下,使朝局回归正轨,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他最后几乎是用上了恳求的语气,但核心意思明确无比——要求刘湛放权,将决策权交还给皇帝,恢复汉代正常的朝廷运转机制。
“是啊,大将军!司徒公所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论!”
“《春秋》有云……”
“祖宗之法,不可轻废啊!”
其他几位老臣也纷纷出声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分”、“上下之序”、“礼制法度”的重要性,仿佛刘湛现在的做法,已然是离经叛道,祸乱朝纲的伊始。
刘湛静静地听着,脸上始终保持着那温和而略显谦逊的笑容,仿佛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些逆耳忠言。但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心中却已是冷笑连连。还政?现在就把千辛万苦才集中起来的权力交出去,交给这个毫无政治根基、甚至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少年天子?交给这群只知道空谈仁义道德、面对强敌却束手无策的老臣?那无异于是将刚刚看到一丝希望的大汉江山,再次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怕用不了几个月,长安朝堂就会因为内斗而再次陷入混乱,或者被虎视眈眈的曹操、袁绍等人,不费吹灰之力地一口吞并。乱世,容不下天真,更容不下所谓的“常态”!
待几位老臣情绪略显激动地将话说完,厅内暂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湛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刘湛这才缓缓开口,他并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先再次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诸位老先生忧心国事,心系社稷,所言句句发自肺腑,关乎国本,湛……感同身受,亦是深受触动。”他语气诚恳,先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安抚。
随即,他话锋悄然一转,如同溪流遇石,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方向,声音依旧平和,却带上了一种沉重的力量:“然,诸位老先生可知,你我如今所处之天下,是何等局面?是何等危急存亡之秋也?”他目光扫过众人,不待他们回答,便自问自答,语气陡然变得激昂起来,“北地袁绍,虎踞河北四州,带甲百万,粮秣堆积如山,近日更已彻底吞并公孙瓒,其势如日中天,南下之意,已是昭然若揭!东方曹操,虽暂退兖州,然其雄才大略,鹰视狼顾,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其心岂甘久居人下?荆州刘表,坐拥江汉,看似守成,实则暗藏机心;西凉韩遂、马腾,羌胡混杂,反复无常;乃至江东孙氏,亦非池中之物!此等群雄,皆非安分守己、尊奉朝廷之辈!天下汹汹,刀兵四起,大汉江山,实已到了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宗庙倾覆之祸!”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手指指向窗外那阴沉压抑的天空,声音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与沉痛:“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若此时仍拘泥于常制,恪守旧章,致令政出多门,号令不一,决策迁延,岂非是自缚手脚,自毁长城?岂非是公然予外敌以可乘之机?届时,强敌叩关,烽烟再起,你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何面目去面对天下嗷嗷待哺的黎民苍生?!”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直视着杨彪等人,一字一句,斩钉截铁:“湛,受陛下厚恩,委以重任,授以大将军之职,录尚书事之权!在此危难之际,唯有集中权柄,统一号令,整合四方之力,方能外御强敌,内安黎民!此非为湛一人之权位荣耀,实乃为大汉江山之存续,为天下苍生之性命所系!不得已而为之!”他停顿了一下,语气稍稍缓和,但依旧坚定,“湛在此,亦可向诸位老先生,向陛下,向天下人立誓!待他日,扫平群雄,涤荡寰宇,天下安定,海内升平之日,湛自当奉还大政,归权于陛下,而后功成身退,归隐林泉,绝无恋栈权位之心!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这一番话,情理交融,既有对现实严峻形势的透彻分析,又有对自身行为的“不得已”辩护,更辅之以对未来的庄重承诺,将“揽权”的行为巧妙地包装成了“为国纾难”、“舍小我顾大义”的壮举。言辞恳切,气势磅礴,掷地有声,一时间竟让杨彪等几位饱读诗书、善于辞令的老臣,面面相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反驳。他们空有满腹经纶和道德文章,却拿不出任何能够应对当前危局的有效策略,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们的道理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郭嘉在一旁适时地开口帮腔,他语气轻松,甚至带着几分仿佛局外人的调侃,却如同匕首般锋利:“诸位老先生都是学富五车、通达古今的明智之人,岂不闻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可不是不忠,而是为了抓住战机,克敌制胜的必要之举啊!如今咱们这整个天下,就跟一个巨大的战场一样,四面八方都是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