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退让 蛰伏 (第2/3页)
中的地盘、军队的指挥权、官员的任免权、府库的钱粮,这些实打实的东西,寸土不让!他想安排人进朝廷中枢?可以,太常、光禄寺这类清贵显要但无实权的职位,挑几个给他,让他的人去研究礼仪、掌管御膳房好了!总之,我们的原则就是:高位虚名,荣耀光环,可以大方地商量,尽量满足他的虚荣心;实权要害,核心利益,绝不容许他染指分毫!这叫‘虚名实利,各取所需’……当然,是他取虚名,我们拿实利。”他最后补充的那句,带着显而易见的调侃。
贾诩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并补充了关键的执行细节:“奉孝此策,关键在于度的把握。除了在名位上满足其部分诉求,还需示之以威,让其知难而退,不敢轻易逾越我方划下的红线。可令灞上大营及长安四门守军,即日起提高警戒等级,甲胄鲜明,戈戟如林,每日定时操演军阵,金鼓号角之声,务必要让城外的曹军听得清清楚楚。要让曹操和他麾下的骄兵悍将知道,我军绝非怯战畏敌之师,亦有决死一战之勇气与实力。”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政治攻势亦不可少。可请陛下再次下诏,以朝廷名义,公开嘉奖曹操‘扫平徐兖、安定东方’之功,将其此番率领大军前来长安的举动,巧妙地定义为‘奉诏拱卫京师’、‘彰显王权威仪’,先一步堵住其可能以武力相胁迫的口实,将其行动纳入‘忠君勤王’的框架内,使其投鼠忌器。”
“另外,”郭嘉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挤挤眼睛,脸上露出一个近乎恶作剧的笑容,“咱们不是刚刚从曹阿瞒眼皮子底下,‘请’来了张文远这员虎将吗?正好,趁此机会,让曹孟德和他手下那帮眼高于顶的家伙们好好瞧瞧,他们当初犹豫不决、最终错失的,是一块何等光彩夺目的瑰宝!找个合适的由头,比如巡城示警,就让文远将军披挂整齐,率领一队精锐,在城墙之上亮个相,或者在校场之内演练一番。就凭文远将军这副沉稳气度、不凡身手,保准能让曹营里那些识货的、特别是当初主张招降的家伙们,心里跟被猫爪子反复挠抓似的,又痒又痛,悔青肠子!”
张辽闻言,古铜色的刚毅脸庞上不禁露出一丝尴尬与赧然,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刘湛和郭嘉等人如此看重、甚至不惜以此方式来彰显其价值的深深感激。他上前一步,抱拳躬身,声音铿锵:“主公,郭先生!辽,蒙主公不弃,授以职司,敢不效死力!谨遵主公与先生号令!”他知道,这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一次无形的考验。
集思广益,策略已然明晰。
刘湛不再犹豫,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立刻开始部署行动。
“文若,立即以大将军府和尚书台名义,起草对曹操的封赏方案,爵位就按奉孝所言,拟‘魏公’,加九锡,假节钺,录尚书事,都督冀、青、并、幽四州军事!其余虚衔,你酌情添加,务求隆崇!同时,起草陛下嘉奖其功、定其此行性质的诏书,措辞要堂皇正大!”
“公明!即刻传令灞上大营及长安四门守将,按文和先生所言,提升戒备,展示军威!要让曹军看到我们的筋骨!”
“文远,巡城之事,由公明安排,你听从调遣即可。”
“奉孝,文和,随我入宫,面见陛下,陈说利害,务必使陛下认可此番安排。”
众人领命,各自匆匆而去。
……
接下来的两日,长安城内外的气氛愈发紧张。
灞上军营,旌旗招展,杀声震天,士兵操练的号子声与战鼓声,即使在城内也能隐约听闻。
长安城头,“刘”字大旗与“汉”字龙旗迎风猎猎作响,守军巡逻的密度明显增加,盔明甲亮。
而在这森严的军容之中,一员身着崭新豫州军制式铠甲、气度沉雄、面容刚毅的将领,在徐晃的陪同下,几次出现在关键的城门楼之上,其沉稳的目光扫过城外远方曹军营寨时,自然流露出一种百战宿将的锐气,引得城上城下将士暗自钦佩,也自然落入了城外曹军细作的眼中。
与此同时,未央宫内,刘湛与郭嘉、贾诩费了一番唇舌,终于说服了惊魂未定、但对曹操同样心存畏惧的汉献帝刘协。少年天子苍白着脸,努力维持着天子的威仪,在拟好的诏书上用了玺。
第三日,曹操大军主力,如同黑色的潮水般,浩浩荡荡抵达长安以东的旷野,依着地势,开始安营扎寨。营垒相连,旌旗蔽空,号角之声此起彼伏,与灞上刘湛大营遥相对峙,肃杀之气弥漫四野,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
曹操并未立刻入城,而是先派出了以程昱为首的使者团,携带正式文书,入城觐见大将军刘湛和天子。
文书中,言辞虽然依旧保持着臣子的恭敬格式,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硬,明确提出了要求重新审议权力分配、希望参与关中军政事务、以及为麾下将士请功求赏等实质性问题。
刘湛稳坐钓鱼台,丝毫不乱。
他先是依礼接待了程昱等人,态度温和,但对于其文书中的实质要求,则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强调朝廷已有安排,定会让曹兖州满意。
随后,他依照既定计划,以大将军身份,只带了少量精锐护卫,出城前往双方营寨中间预设的场地,与曹操举行了一次非正式的“友好”会晤。
会晤之地,设在一条已然冰封的小河旁临时搭建的营帐内。
帐外寒风呼啸,帐内炭火温暖。
刘湛与曹操见面,依旧是那副把臂言欢、称兄道弟的热络景象。
刘湛对曹操“扫平徐州、为国除害”的功绩大加赞赏,言辞恳切,仿佛发自肺腑,却绝口不提吕布败亡的具体细节,更仿佛张辽之事从未发生过。曹操也是笑容满面,应对得体,与刘湛畅谈天下大势,回忆讨董旧谊,气氛看似十分融洽、和谐。
然而,站在刘湛身后的郭嘉,和立于曹操身侧的程昱,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热情洋溢的笑容和客气寒暄之下,是两道冰冷目光的无数次无声交锋,是两种强大意志的暗中角力。
次日,未央宫前殿,钟鼓齐鸣,一场规模更大、礼仪更为周全的大朝会如期举行。
这一次,殿内殿外的戒备达到了顶峰,徐晃亲自披甲持戟,率领着从各军精选出来的高大甲士,肃立丹陛之下及大殿两侧,目光如炬,杀气隐现,那无形的压力让许多文官两股战战。
与会的公卿大臣也比上次多了不少,许多是听闻风声后从长安各处赶来的旧吏,他们小心翼翼地按照早已安排好的位置站定,眼神复杂地偷瞄着殿内泾渭分明、隐隐对峙的两大集团。
曹操身着崭新的朝服,腰佩长剑,带着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一众心腹文武,昂然入殿。他们一行人龙行虎步,气场强大,与以刘湛为首,郭嘉、贾诩、荀衍、徐晃、张辽等人为核心的集团,分列御座左右下方,界限分明,仿佛楚河汉界。
御座上的刘协,穿着繁复沉重的冕服,努力挺直瘦弱的脊背,但微微颤抖的手指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与恐惧。在司礼宦官那带着颤音、却努力拔高的宣召声中,诏书被郑重宣读。诏书以极其华美的骈文,盛赞曹操“功勋盖世,忠诚贯日”,于“国家板荡之际,屡建奇功”,特晋封曹操为魏公,赐予九锡殊礼,假节钺,授录尚书事,都督冀、青、并、幽四州诸军事!封赏之厚,荣耀之隆,几乎达到了人臣的极致,仅次于总揽一切的大将军刘湛。
当使者抑扬顿挫地宣读着那些尊崇无比的封号时,曹操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混合着感激、惶恐与谦逊的神情,撩起袍服下摆,跪拜在地,声音洪亮地谢恩:“臣曹操,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礼仪完美无缺,态度无可指摘。
但当他起身,目光不可避免地与御座旁、同样身着朝服、神色平静的刘湛相遇时,两人都清晰地看到了对方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没有丝毫温度的冰冷与透彻心扉的算计。
曹操得到了极高的名位和无与伦比的荣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