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

    第三十六章 张文远 (第1/3页)

    长安的冬日,总带着一种浸入骨髓的阴冷。

    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子,沿着宽阔而略显空旷的街道穿梭,卷起地上残留的枯叶和尘土,发出呜呜的咽鸣,掠过未央宫残缺的飞檐,带来远方渭水的潮湿水汽,更添几分刺骨的寒意。

    大将军府内,却是一番与外间截然不同的景象。

    尽管府邸本身也带着战火留下的痕迹——某些廊柱上的刀剑创口尚未完全修补,庭院中一些名贵花木只剩枯桩——但内部已然秩序井然。

    回廊下,甲士按刀肃立,呵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瞬间凝成白雾;往来穿梭的吏员抱着厚厚的文书卷宗,步履匆匆,脸上带着忙碌与谨慎交织的神情。

    正堂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

    上好的银骨炭在精铜兽炉中静静地燃烧,散发出持久的暖意,有效地驱散着从雕花木窗缝隙中不断渗入的、试图侵蚀一切的寒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木燃烧的清香,与砚台中新磨墨锭的浓郁墨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肃穆的氛围。

    刘湛端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之后,身披一件玄色貂裘,更衬得他面容沉稳,目光深邃。

    他正凝神批阅着堆积如山的文书,来自关中各地郡县的民生汇报、来自东方诸侯或明或暗的动向探报、来自朝廷内部诸多需要裁决的事务……朱笔在他手中时而停顿思索,时而流畅批示,每一次落笔都关乎着这片土地上无数人的生计与命运。年轻的眉宇间,已悄然爬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手握权柄、肩负重任的专注与沉凝。

    下首,荀衍正与几名属吏低声核对着钱粮赋税的账目,算盘珠子在他指尖拨弄下发出清脆而有规律的声响;贾诩则独自坐在靠近窗边的位置,捧着一卷不知名的古书,仿佛超然物外,但偶尔抬起眼帘扫过堂内众人时,那深邃的目光中却似乎洞悉一切;而郭嘉,最是闲适,他斜倚在铺着厚厚毛皮的坐榻上,面前摆着一副未竟的棋局,自己与自己对弈,一手捻着棋子,另一只手则习惯性地摩挲着腰间那个似乎永远也喝不空的酒葫芦,眼神飘忽,不知在思索着棋局,还是在谋划着更远的天下大势。

    府外远处的街道上,隐约传来豫州军巡逻队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属于市井的、渐渐复苏的零星喧嚣——小贩的叫卖、车马的轱辘声、甚至是孩童追逐的笑闹。

    这一切,都显示着这座饱经创伤的帝都,正在以一种缓慢而艰难的速度,试图恢复往昔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一种无形的、沉重的压力,始终如同这冬日的阴云般,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驱之不散。这压力的源头,清晰无比——东方。那个坐拥兖豫、虎视中原的曹操,如同一头暂时收敛爪牙、蛰伏于巢穴的猛兽,虽然此刻安静,但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谁也不知道,这短暂的平静能持续多久,那头猛兽何时会再次露出锋利的獠牙。

    “报——!”

    一声急促而洪亮的通报声,骤然打破了书房内相对宁静的氛围。一名身披风尘、皮甲上还沾着泥泞与霜渍的斥候,在亲兵的引领下,快步闯入堂中,带进一股外面的寒气。他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因为长途奔驰而带着明显的沙哑与急促:

    “启禀大将军!兖州八百里加急军报!吕布于下邳被曹操联合刘备围困数月,最终城破被擒,已于白门楼伏诛!”

    消息如同一声闷雷,在温暖的书房中炸响。

    室内瞬间为之一静。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荀衍手下那骤然停顿的算盘珠子的余韵。

    刘湛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笔尖的殷红在雪白的帛书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墨点,慢慢晕开。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跪地的斥候,似乎投向了遥远东方的徐州之地。

    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感慨,有惋惜,也有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

    吕布,吕奉先。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国时期第一猛将!

    这个名号,曾经响彻寰宇,代表着这个时代个人武勇的巅峰。

    虎牢关前独战三英,辕门射戟化解争端,赤兔马、方天戟,几乎成了无敌的象征。

    他那高大英武、霸气凛然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然而,这个勇冠三军、号称“飞将”的乱世枭雄,终究还是走到了他的末路。

    刘湛仿佛能看到下邳城外那连月不开的阴雨,看到决堤的泗水、沂水如何化作滔天洪浪,将那座孤城变成一片汪洋泽国;能看到被洪水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能看到吕布纵然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之时,也只能空叹“缚虎不得不急”的无奈与悲凉。英雄末路,总不免令人唏嘘。

    “可惜了……奉先那一身举世无双的武艺。”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带着明显的惋惜。

    是徐晃。

    他不知何时已来到堂前禀事,正好听到了这个消息。作为同样以勇力闻名的将领,他语气中难免带着几分武将间某种程度的惺惺相相惜,但更多的,则是对吕布那反复无常、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性格的深深不屑。

    “空有擎天架海之力,却无容人驭下之智,更兼背信弃义,终是取祸之道。”

    郭嘉却已将手中的棋子“啪”一声按在棋盘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则消息背后更关键的信息。

    他站起身,几步走到斥候面前,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慵懒的眼眸此刻精光闪烁,追问道:“吕布既死,其麾下部将如何?是高顺、张辽等人一同殉主,还是……尤其是那张辽,张文远,下落如何?”

    他直接点出了最核心的名字。

    斥候显然对此也有准备,连忙回禀:“回郭先生,据细作探明,吕布部众在其死后大多星散,部分被曹操、刘备两家收编。大将高顺拒不投降,已与陈宫一同殉主。那张辽,张文远,确被曹军所擒,但曹操似乎并未立刻招揽,也未处决,只是将其囚于军中,具体缘由,尚未可知。”

    “哦?”刘湛的眉毛猛地一挑,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脸上露出了极感兴趣的神色。心中那股因吕布之死而产生的淡淡感慨,瞬间被一种强烈的、名为“机会”的情绪所取代。

    张辽,张文远!

    这可是他心心念念、在内心名将谱上挂了号的人物!历史上,那可是威震逍遥津,以八百精锐破十万之众,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绝世名将!

    他原本还时常遗憾自己崛起稍晚,时空阻隔,未能有机会在吕布败亡前招揽这位良将,没想到命运竟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张辽送到了他的“面前”——虽然是落在了他最强大的对手曹操手里。

    “曹操为何不立刻招降张辽?”荀衍放下手中的账目,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他抚须沉吟道,“张文远乃世之良将,有名将之姿,曹操素来以爱才、善于用人著称,岂会对此等人才置之不理,任其囚于军中?这不合常理。”

    一直沉默旁观的贾诩,此时缓缓合上了手中的书卷,抬起他那双似乎永远古井无波的眼睛,声音低沉而清晰地分析道:“此正曹孟德狡黠精明之处,亦是我等之机会。吕布新亡,其势虽散,余威犹在,部众心思未定。张辽乃吕布心腹爱将,若曹操立刻予以厚待,高官厚禄招降,恐惹人非议,谓其不念旧主,凉薄寡恩,且易使新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