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邂逅贾文和 (第2/3页)
   夕阳最后那点可怜的光线,透过没有窗纸、如同黑洞般的窗棂,勉强照亮了院落中央站着的一小群人。
    只见十余名骑士,虽人人面带疲惫,衣甲沾满尘土,甚至带着些许干涸的血迹,但个个眼神精悍,身形挺拔,如同钉子般牢牢护卫在四周。他们并未摆出明显的攻击姿态,但那股久经沙场、见惯了生死的剽悍之气,以及那种看似随意、实则将中间老者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角度都隐隐封死的标准警戒姿态,显非寻常护卫,而是百战余生的精锐老兵。
    而被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护卫在中间的,是一位年约五旬、身着洗得发白、却依旧整洁异常的青色深衣的老者。老者面容清癯,皮肤因常年案牍劳形而显得有些苍白,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清明,平静得如同深不见底的古井水,不起丝毫波澜,甚至带着几分看透世事沧桑、洞悉人心鬼蜮的淡漠与疏离。他颌下留着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三缕长须,手中拄着一根看似普通、却被摩挲得光滑温润的竹杖,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晚风吹动他宽大的衣袖,自有一股不同于周围肃杀气氛的、渊渟岳峙般的沉静气度,仿佛周遭的一切纷扰、数千大军的肃杀,都与他全然无关。
    刘湛深吸一口气,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身旁亲兵,整理了一下因疾驰而略显凌乱的衣袍,快步上前,在距离老者数步远处站定,郑重地拱手行礼,语气诚恳:
    “敢问,可是文和先生当面?豫州刘湛,久仰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只恨无缘得见!不想今日竟在此荒僻之地,得遇先生仙踪,实乃三生有幸!”
    贾诩目光微动,在刘湛身上停留了一瞬,似乎也在快速打量着这位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年轻诸侯。他并未因刘湛的身份而显得惶恐,只是微微欠身,从容还了一礼,声音平和舒缓,不带丝毫紧张或谄媚的波澜:“败军之虏,落魄之人,贾诩,见过刘豫州。豫州扫平逆袁,威震中原之名,贾某在关中亦有耳闻,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颜,方知盛名之下无虚士,确是贾某三生有幸。”他的目光在刘湛年轻却沉稳的脸上停留片刻,又似不经意地扫过一旁正饶有兴趣打量着他的郭嘉,眼中闪过一丝极快、却未能完全掩饰的探究与衡量之色。
    郭嘉笑嘻嘻地插话道,语气依旧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玩世不恭:“文和先生何必如此过谦?先生之才,鬼神莫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董卓暴虐,先生能于虎狼窝中保全身家;李郭昏乱悖逆,先生又能于血海滔天中从容脱身。这‘败军之虏’、‘落魄之人’八字,可是无论如何也安不到先生头上的。”这话看似恭维,实则绵里藏针,既点出了贾诩过往那段不算光彩的经历,也暗含了对其趋利避害本能的试探。
    贾诩闻言,淡淡地看了郭嘉一眼,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算是回应了一个笑容:“这位想必便是那位算无遗策、助刘豫州定鼎豫州的郭奉孝,郭祭酒了?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少年英杰,气度不凡。贾某不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碌碌无为,何谈才能?比不得奉孝兄年纪轻轻,便得遇明主,纵横捭阖,立下这不世功业,前途不可限量。”
    刘湛见二人言语之间机锋隐现,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火花在碰撞,便适时抬手,温和地制止了这试探性的交锋,对贾诩再次诚恳地说道:“先生一路劳顿,想必辛苦了。此地荒僻,非是谈话之所,风沙甚大。如先生不弃,请移步屋内暂歇,容刘湛备些随身携带的薄酒粗食,你我慢慢叙话,不知先生意下如何?”他态度谦和,礼数周到,全然没有一方诸侯常见的倨傲与架子,显得真诚而尊重。
    贾诩略一沉吟,浑浊却清明的目光再次快速扫过刘湛真诚的脸庞,以及他身后那些虽精锐却纪律严明、并未流露出任何敌意的亲卫,便缓缓点头,语气依旧平淡:“刘豫州盛情相邀,贾某却之不恭。如此,便叨扰了。”
    众人遂进入驿站内那间唯一还算完整、起码能遮挡些夜风的土屋。亲兵早已手脚麻利地简单清扫了一下屋内的积尘与蛛网,在屋子中央生起了一堆篝火,橘红色的火焰跳跃升腾,驱散了初夏夜晚的些许寒意与屋内的潮湿霉气,也带来了几分光亮与暖意。刘湛坚持请贾诩在唯一一张还算稳当的木凳上落座,自己与郭嘉则搬了块平整的石头,坐在对面。亲兵送上随身携带的干粮、肉脯和清水。
    跳跃的篝火光芒,在三人神色各异的脸庞上明明灭灭地舞动着。屋外,是数千西进大军宿营时隐隐传来的刁斗之声、战马偶尔的嘶鸣,以及那无孔不入的肃杀之气;屋内,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只有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三人轻微的呼吸声。一场可能深刻影响未来天下走向的、微妙而关键的会谈,在这荒山野岭的破败驿站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刘湛知道与贾诩这等智者交谈,拐弯抹角徒惹人笑,不如开门见山,他捧着水碗,目光坦诚地看向贾诩:“先生此次能从那长安修罗场中安然脱身,实乃大幸。不知先生此番脱困,接下来意欲何往?可有明确去处?”
    贾诩伸出枯瘦但稳定的手,捧着粗糙的水碗,似乎是想借此汲取一点暖意,他目光低垂,看着碗中晃动的清水倒映的火光,平静无波地回答道:“关中已非久留之地,龙蛇混杂,杀机四伏。诩本欲南下荆襄,听闻刘景升治下尚算安稳,或可寻一山水僻静之处,结庐而居,读书耕田,了此残生,倒也清净。”这番话,说得云淡风轻,仿佛真的看破红尘,只求安稳度日。
    一旁的郭嘉闻言,忍不住嗤笑一声,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荆襄?文和先生,您就别拿这话搪塞我等了。刘景升?呵呵,垂垂老矣,色厉内荏,不过一守户之犬耳!且其麾下,蔡瑁、蒯越等大族把持权柄,排斥异己,内部倾轧得厉害,岂是先生这等经天纬地之大才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怕先生人还未到襄阳城下,就会被那蔡瑁‘请’去府中‘做客’,到时候是座上宾还是阶下囚,可就难说得很喽。”他这话说得尖刻,却一针见血,点破了荆州的现状。
    贾诩对郭嘉的尖锐言辞并不动怒,甚至连眉毛都没抬一下,只是将目光从水碗上移开,平静地看向对面主导这场谈话的刘湛,反问道:“那么,依刘豫州之高见,当今天下汹汹,何处才是贾诩这等无用老朽的安身之所?”
    刘湛迎上贾诩那看似平静、实则深邃如海的目光,坦然道,声音在篝火的噼啪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先生此言差矣。如今天下汹汹,烽烟四起,黎民倒悬,正是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匡扶社稷之时。先生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岂能空老于林泉之下,坐视苍生受苦,山河破碎?”他先定了基调,表明了自己招揽贤才、匡扶天下的立场。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诚恳,甚至带着几分推心置腹的意味:“刘湛不才,蒙陛下信重,添为豫州牧,牧守一方。今闻长安惊变,李郭二贼倒行逆施,竟致天子蒙尘,圣驾不安,我心如刀绞,五内俱焚!故不量力,亲提大军,欲西进勤王,扫除奸凶,迎还圣驾,重整这破碎河山!然……”他话锋一转,坦然承认困难,“关中路险,李郭余孽犹存,其部皆百战悍卒,困兽犹斗;更兼四方豺狼环伺,皆欲染指这‘勤王’之功,或另有图谋。湛自知年少德薄,才疏学浅,深感独木难支,力不从心。久闻先生深通谋略,明达时务,洞察人心,有安邦定国之策。若能得先生不弃刘湛愚钝,屈尊指点迷津,助我一臂之力,则湛幸甚,三军幸甚,汉室幸甚!”这番话,既表明了志向,又坦承了困难与自身的不足,更直接而恳切地表达了招揽之意,态度可谓放得极低,诚意十足。
    贾诩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如同古井无波,看不出是喜是怒,是认同还是鄙夷。他只是用手指,无意识地、缓慢地摩挲着那根陪伴他多年的竹杖,仿佛那竹杖能给他带来答案。火光在他清癯的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使得他的表情更显高深莫测。半晌,就在郭嘉都觉得有些压抑不住那份寂静时,贾诩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和,却抛出了两个极其尖锐、直指核心的问题:
    “刘豫州志存高远,心系汉室,欲行此壮举,诩深感敬佩。”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但是”紧随而至,“只是……诩乃戴罪之身,名声狼藉。昔日曾委身于国贼董卓,后又为李傕、郭汜出谋划策,虽为自保,然于天下士人眼中,已是污点斑斑,难以洗刷。豫州若收留诩,待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