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再回燕园(上) (第3/3页)
“不管去到哪里,记得要回来。”
他们都做到了。
那些当年天之骄子般的同学,他们在国外顶尖的学府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有些人毕业后,在知名的研究机构里从事研究工作,有些人已经在国外拿到了稳定的教职,有了优渥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
但在这两年,他们陆续坚定地选择了回国。
不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恰恰相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很成功。他们选择回来,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内的迫切需要,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使命召唤。
九十年代中期的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无数复杂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停滞不前的农村改革、积重难返的国企改制、一片空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这些问题,空有热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有既懂国际先进理论、又了解中国实际国情的专业人才来研究和解决。
所以他们回来了,带着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也带着当年对恩师的承诺。
他们要在这里,在母校的这片园子里,建立一个研究中心,聚焦中国最紧迫的现实经济问题,提供最扎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车子平稳地驶入北大校园,外界的喧嚣仿佛瞬间被隔绝了。
熟悉的燕园景色映入眼帘,林知微的心情无端地激动起来。
“就停这儿吧。”林知微说。
周译把车停在路边,两人下了车。
夏日的未名湖畔,柳树依依,荷花盛开。湖面上波光粼粼,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戏。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有的抱着厚厚的书本,有的骑着自行车,铃声清脆,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沿着湖边小路往北走,很快就到了那处园子。这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红墙灰瓦,古朴雅致,门前挂上了的崭新牌子。
林知微和周译步入院子,迎面就听到了熟悉的笑声和招呼声。
“知微!你终于来了!”
“知微!好久不见!”
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都是当年的老同学。
有的林知微在国内经常见面,有的则已经好几年没见了,尤其是那些刚从国外回来的,有些人甚至十几年没见过了。
但奇妙的是,虽然时隔多年,大家的容貌已有变化,可一见面,那种属于“七七级”的熟悉和亲切感,立刻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