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海燕 (第1/3页)
    五月的燕园,春意正浓。
    古老的红墙静静地立在校园深处,墙头的爬山虎抽出了新绿的嫩芽,仿佛为这段沉寂多年的土地重新披上了一层生机。
    湖水在风里泛起粼粼波光,未名湖畔的柳条舒展着腰身,嫩绿的枝条轻轻拂过水面,偶尔有野鸭游过,留下一串串圆润的涟漪。
    燕园的春天,充满了一种盎然的力量,仿佛大地本身都在呼唤解放与重生。
    五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那个思想仍旧相对封闭、又亟需冲破藩篱的年代,这篇文章无异于一声惊雷,直接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北大的广播电台几乎整日循环播放这篇文章。铿锵有力的字句透过扩音器,穿过燕园古老的红墙绿树,回荡在未名湖畔的长廊里,传进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
    走在校园里,总能听到朗朗的广播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上,老师刚讲完课,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抛出问题,展开辩论。有人追问:“包产到户是否符合实践标准?”有人则反问:“那雇工究竟是不是剥削?”争论如火如荼,课堂的空气仿佛都燃烧了起来。
    操场上,三三两两的人群聚在一起,争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图书馆前的台阶上,总有同学围着一张报纸,逐句逐段展开讨论;哲学系的学生干脆搬来马列经典著作,对照着《实践论》《认识论》逐段推敲,试图从理论深处找到更加坚固的支撑。
    有人将整篇文章默写下来,逐字逐句圈点批注,生怕遗漏任何逻辑要点。有人彻夜难眠,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把心中的思考记录在厚厚的笔记本上。
    林知微没有去钻研那些深奥的哲理,她只牢牢记住了文章最后的落脚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八个字,在她心底,像一簇火苗点燃黑夜,带来一种说不清的希望与笃定。
    她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坎坷:下乡、离婚、返城、复婚,再到如今坐在北大的课堂上。路,不就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吗?这不正是“实践”一次次在检验“真理”的过程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