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涟漪效应 (第2/3页)
要的是,她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报告中提出的“非对称竞争优势构建”、“创新生态嫁接可能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逻辑严密,语言精准。
那位名叫方莹的副主任,看起来四十多岁,气质干练,眼神锐利却并不逼人。她听得非常专注,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下,期间提了几个问题,都直指关键,显然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
“林窈同志,”方莹在林窈汇报告一段落后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分量,“你报告中提到,临市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时,采用的‘数据画像+精准滴灌’服务模式,你认为我们市直接套用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借鉴,需要重点规避哪些风险?”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林窈略一思索,从容应答:“方主任,我认为直接套用可能性不大。两市的产业基础、政府财力、市场主体构成都有差异。关键在于借鉴其‘理念’——即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更精准地识别企业需求,实现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借鉴,我们需要重点规避几个风险: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红线;二是要防止新的‘数字鸿沟’,避免服务模式升级反而将部分真正需要帮助但数字化能力弱的小微企业排除在外;三是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否则‘滴灌’管道不通,再好的政策也落不了地。”
方莹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微微颔首,没有再追问。
座谈结束后,方莹在和李处长等人寒暄时,目光不经意地再次落到正在收拾材料的林窈身上,对李处长随口说了一句:“李处,你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