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粮囤上的新竹兵 (第2/3页)
起一个,咬了一口——有点糙,却越嚼越香,带着地里庄稼的味道。他分给王振半个,又递给指挥使一块:“你们尝尝,这是宣府百姓做的,比宫里的馒头,多了点土气,却更暖肚子。”
王振嚼着馒头,点头道:“是这个理。百姓自己种的粮,自己蒸的馒头,才最知道日子的实在。”
那天中午,朱祁镇没回宫,就在京营的小厨房吃的饭。小厨房炖了锅杂粮粥,就着宣府百姓送的馒头,他吃了两个半。席间,京营的兵卒轮流来谢恩,说看着竹粮仓上的竹兵,就想起宣府的老兵,想起自己守着粮仓,家里人也能顿顿吃上热馒头。
朱祁镇听着,忽然问指挥使:“京营的兵卒,多久没回家了?”
指挥使愣了愣,回道:“回陛下,春耕忙,好些弟兄两个多月没回乡下家里了,怕误了地里的活。”
朱祁镇放下筷子,想了想:“那这样,每隔十天,让家住京城周边的兵卒轮休一天,回家帮着种庄稼,吃口家里的热饭。粮仓这边,轮着守,误不了事。”
这话一出,旁边的兵卒都红了眼,齐刷刷跪下磕头:“谢陛下恩典!”
“起来吧,”朱祁镇忙扶他们,“你们守着粮仓,让我和城里的人有馒头吃,我也得让你们能回家,吃口娘蒸的饭。”
从京营回去的路上,朱祁镇坐在马车上,怀里揣着剩下的半个宣府馒头。车轱辘碾过落满槐花的路,发出“轱辘轱辘”的响,他忽然掀开车帘,往街边看——有百姓挑着担子卖馒头,热气从竹筐里冒出来,买馒头的人排着队,脸上都是安稳的笑。
“王振,”他指着卖馒头的摊子,声音软下来,“你看,城里的人也能天天吃热馒头,宣府的百姓也能吃,京营的兵卒也能回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