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信任的裂痕与沉默的回响 (第2/3页)
一套运行了几十年的底层代码,难以轻易覆盖和改写。他害怕如果一味站在孩子这边,会让他变得骄纵,不懂得遵守规则。这种纠结,让他如鲠在喉,进退维谷。
最终,他只能选择沉默。用一种近乎冷漠的沉默,来掩盖内心的波涛汹涌。这沉默,在林小圈看来,无异于一种无声的背叛。
而家中的“定海神针”(或者说,是另一种固执的源头)林大年,对此则有他一套完整且不容置疑的逻辑。
有一次,顾无双试图和公公聊起这件事,她尽量委婉地说:“爸,圈圈在学校可能和语文老师有些误会,老师最近对他比较严格……”
话还没说完,林大年就皱起了眉头,打断了她:“严格?老师严格是为他好!小孩子懂什么?老师吃的盐比他吃的米还多,还能害他不成?肯定是他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惹老师生气了!”
他的语气笃定,带着一种对教师职业光环无条件的崇拜和信任。在他的人生经验里,权威是不可挑战的,规则是需要无条件遵守的。他甚至以自己的例子来佐证:“就像我现在去学二胡,老师说我哪个音拉得不对,那肯定就是我不对!我得反复练,练到老师满意为止!老师的夸奖,那才是真本事!”
顾无双看着他,忽然感到一种深切的悲哀。她意识到,公公林大年,其实也是这种“权威至上”教育理念的受害者。他一生都在寻求外界的认可,尤其是来自“老师”、“领导”这些权威角色的认可,并将此视为自身价值的唯一来源。任何不同的声音,都会被他视为对他认知体系的挑战,从而激起他强烈的防御和辩解。他无法理解,也无从体验,那种基于平等、尊重和信任的良性师生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沟通的渠道,在这个层面,几乎是完全封闭的。
第三节:观察者与破冰者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僵局中,恢复健康后回到学校的林小强,成了一个冷静而敏锐的观察者。
他坐在教室里,将孙老师对林小圈那近乎苛刻的“特别关注”、那带着羞辱性质的拍打后脑勺、以及同学们或麻木或嘲弄的反应,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他也看到了林小圈如何在压抑中逐渐走向偏执的反抗,如何在数学英语课上光芒四射,又在语文课上将自己蜷缩成一团带刺的堡垒。
这一切,太熟悉了。不是事件本身的熟悉,而是那种“不被理解”、“孤立无援”的感觉,与他记忆中百年后儿子林小圈描述童年阴影时的痛苦,何其相似!他知道,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这道裂痕会越来越深,最终可能真的影响林小圈的性格乃至未来的发展。
但他也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外人”(至少在明面上),很难直接介入这场师生冲突。他的突破口,在于那个内心同样备受煎熬、在传统观念与父爱本能之间摇摆不定的男人——林大强。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放学路上,或者周末来找林小圈玩的时候,找机会和林大强“闲聊”。
“叔叔,今天语文课小圈又被孙老师点名了。”他会用一种孩子气的、看似随意的口吻说起。
林大强通常会皱一下眉,“嗯”一声,表示知道了。
林小强不会急于为林小圈辩解,而是会描述场景:“其实当时班里挺吵的,好多人在小声说话。王涛还在下面折纸飞机呢。不过孙老师好像就只看到了小圈回头借了支笔。”
或者,在提到林小圈数学竞赛又得了好名次时,他会看似不经意地补充一句:“小圈在数学课上可专注了,老师还夸他是‘数学小天才’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语文课就好像没什么精神,可能……可能还是因为上次那件事吧,他心里有道坎过不去。”
他从不直接说“孙老师不对”或者“小圈委屈”,他只是平静地、客观地陈述他看到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可能指向的另一种解释。他试图用这种方式,一点点地撬动林大强心中那固若金汤的“老师权威”堡垒,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孩子在不同科目的表现差异如此巨大?为什么他会对语文课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这背后,是否真的全是孩子的问题?
有时,他也会在只有他和林大强的时候,轻声说:“叔叔,我爸爸以前也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相信别人,不相信我。那时候,我真的觉得……特别难受,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是错的。”
他说这话时,眼神里会适时地流露出一丝属于孩童的、真实的落寞和困惑。这眼神,像一把小小的钥匙,偶尔能打开林大强记忆的闸门,让他回想起自己童年那些被父亲误解和忽视的瞬间。
林大强依旧是沉默的。但他听着,那些话语像水滴,一点点渗透进他干涸的情感荒漠。他开始在深夜失眠,反复咀嚼着林小强的话,回忆着儿子失望的眼神,对比着自己曾经的委屈。内心的天平,在“父亲传承的教条”与“自身经历的共鸣”之间,开始发生极其缓慢、却真实存在的倾斜。
他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那层由沉默和笨拙构筑的外壳太坚硬了。但他看向林小圈的眼神里,责备的成分在减少,探究和不易察觉的担忧在增多。
第四节:家长会上的风暴与智慧博弈
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在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如期举行。孩子们不在场,教室里坐满了神情各异的家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例行公事的期待与细微的紧张。
顾无双坐在林小圈的座位上,心情并不轻松。她知道,这次家长会,关于自己儿子的“问题”,很可能被孙老师重点提及。
果然,在总结了班级整体情况和表扬了一批优秀学生后,孙老师的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当然,在我们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她的目光在家长中扫视,最后明确地定格在顾无双的方向,“有个别同学,近期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不仅学习成绩严重下滑,更重要的是纪律散漫,态度不端,多次教育、批评均无效,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教室里安静下来,所有家长都屏息凝神。
“我指的就是林小圈同学!”孙老师的声音抬高,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指责,“上课注意力极其不集中,不是交头接耳就是搞小动作,提醒他,他还一副不服管教、抵触对抗的样子!这次语文期中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直接不及格!这不仅仅是学习问题,更是思想态度问题!”
她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顾无双:“林小圈家长,我希望你们家庭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变成这样,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必须严加管教,配合学校的工作,否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整个班级的风气!”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顾无双身上。那目光里有同情,有探究,也有事不关己的疏离。顾无双感到脸上有些发热,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她没有立刻反驳,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慌乱或歉疚。
等到孙老师发言告一段落,示意家长可以提问或交流时,顾无双举起了手。
“孙老师,您好。”她站起身,声音清晰而平稳,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我是林小圈的妈妈,顾无双。首先,感谢您对林小圈的关注和付出。”
她先礼貌地肯定了老师的工作,这是沟通的基础。
“关于小圈近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以及这次不理想的成绩,作为家长,我非常痛心,也承认我们家庭教育确实有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她语气诚恳,表明了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孙老师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以为顾无双会像其他家长一样表态“回去一定严加管教”。
但顾无双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孙老师,在配合学校管教孩子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观察,想和您探讨一下,也请在座的各位家长帮我分析分析。”
她环视了一下在场的家长,缓缓说道:“据我了解,以及孩子回家后的反馈,他并非在所有课堂上都如此‘纪律散漫’。在数学课、英语课上,他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成绩也一直保持优异,老师反馈也很好。为什么独独在语文课上,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甚至发展到‘抵触对抗’的地步?”
这个问题抛出来,一些家长开始低声议论,露出了思索的神情。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科目表现迥异,这确实值得深思。
顾无双没有给孙老师太多思考的时间,继续说道:“而且,孩子多次向我反映,他在语文课上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他感觉您对他有一种……特别的‘关注’。比如,同样程度的课堂小声议论,其他同学可能不会被点名,但他一定会被严厉批评。甚至,他还提到,您有时会……用手拍打他的后脑勺,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