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 第一卷 第23章 永不增赋!

第一卷 第23章 永不增赋!

    第一卷 第23章 永不增赋! (第3/3页)

亏待他。

    崇祯心里的礼部尚书人选是袁可立。

    这位可是刚直如铁,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陆澄源做礼科给事中最合适,他专治嘴贱之徒,一喷一个准。

    崇祯原本打算任命卢象昇为礼部左侍郎。

    但转念一想,他的天雄军尚未成型,此时更需他留守大名府,整编训练。

    于是,这个位置,最终落在了杨嗣昌身上。

    杨嗣昌并非泛泛之辈。

    那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贼方略正是出自他手。

    他将天下划为十大战区,叛军闯入哪一区域,便由该战区主力负责围剿,其余九区配合作战。

    此法极契合当时明朝的局势,若非国库空虚、军饷不继,李自成与张献忠早被他的计划干掉了。

    可惜,国无钱,兵难行。

    为筹军饷,只能加派赋税,结果逼得原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彻底倒向反贼。

    于是才有那句顺口溜,“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杨嗣昌是天生的军事家,也是真正忠于大明的臣子,只是生不逢时。

    他主张与皇太极暂时议和,先稳北境,再全力剿平内乱。

    他深知只要内地安稳,凭建奴那点实力,想灭大明根本不可能。

    从战略上讲,他的判断极为准确。

    但却遭到卢象昇的坚决反对。

    卢象昇的信条是,大明绝不议和、绝不和亲、绝不割地、绝不投降。

    铁骨铮铮,令人敬佩。

    后世传言,高起潜之所以在卢象昇被困时按兵不动,或许正是听从了杨嗣昌的授意。

    此事真假难辨,从情感上讲,世人多偏向卢象昇。

    他英烈无畏,更符人心所向。

    但从全局而论,杨嗣昌的策略更符合现实。

    若能先平内乱,再图外患,大明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可惜,天命已衰,国势已乱。

    卢象昇战死,左良玉随之动摇。

    后者放走张献忠,导致洛阳失陷,杨嗣昌急返途中病逝。

    有人骂左良玉不忠,但细究当时情势,左良玉也只是为了自保。

    他征战多年,屡破贼军,朝廷却日日弹劾他。

    罪名堆成三尺高。

    继续追剿张献忠,朝廷尚需倚重。

    若真将贼寇灭尽,他反而可能被召回京问罪。

    于是,左良玉干脆装聋作哑,放贼一条生路,也留自己一条活路。

    这就是那个人人自危、体制腐朽的大明。

    崇祯若让卢象昇去对付钱谦益,确实有些屈才。

    卢象昇是战场的雄狮,而杨嗣昌则是筹谋天下的鹰隼。

    让杨嗣昌出任礼部左侍郎,才是最合适的安排。

    崇祯冷笑。

    有这样一班人陪着水凉居士,你该不会太寂寞了吧。

    今日早朝尤为漫长,群臣皆赴太庙跪地请罪,致使京师一时权柄悬空。

    而于朝鼓初鸣之际,曹文诏已入二十一卫军营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