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市集春声献善膏 (第1/3页)
距离东市踏青市集还有五日,“晚砚堂”的后院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青石板地上铺着刚采的桃花瓣,正等着阴干后加入百花膏;灶台边垒着半人高的粗陶罐,每个罐口都贴着纸条,标注着“梨香膏”“秋桂膏”“稚子膏”的字样;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陈大娘新买的细瓷瓶,瓶身上缠着青黛编的彩绳,绳头系着小小的梨形木牌——那是阿力熬夜雕的,每个木牌上都刻着“晚砚堂”三个字。林晚正蹲在石桌旁,和老妇人核对药材清单:“桃花要阴干三日,玫瑰得去花蒂,茉莉要选半开的,这些都备齐了吗?”老妇人翻着手里的纸册,点头道:“都齐了,城南花农特意留了晨露未干的花苞,比宫里用的还新鲜。只是这百花膏要熬够六个时辰,得提前两日动工才赶得及。”
沈砚提着药箱从外回来,手里还提着个竹篮,掀开盖布,里面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山楂和麦芽:“稚子膏的食材买来了,都是东市最新鲜的,我已经试过了,山楂酸度正好,麦芽也晒得干爽。”他蹲下身,拿起一颗山楂递给小墨:“今日教你熬稚子膏,这膏子要先把山楂去核煮烂,再和麦芽浆一起熬,火候要比梨香膏更轻些,不然会发苦。”小墨立刻攥紧手里的木勺,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昨晚把《熬膏入门》里的稚子膏配方背熟了!还画了火候控制的图谱,沈医官你看。”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纸上用炭笔画着三个灶火的图案,分别标注着“武火煮沸”“文火收稠”“微火挂勺”,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筹备的第一日就出了个小岔子。张婶熬梨香膏时,不小心把冰糖放多了,膏体甜得发腻,她急得眼圈发红,捧着陶罐蹲在墙角叹气:“都怪我记性差,明明数着颗数放的,怎么就多了呢?这一罐膏子,够买两斤猪肉了。”林晚走过去掀开陶罐,舀了一勺尝了尝,随即笑着说:“别急,咱们可以改成‘蜜渍梨膏’,加些晒干的陈皮碎和川贝粉,既能解腻,又能润肺,正好适合春日咳嗽的人吃。”老妇人也凑过来,补充道:“宫里做过类似的‘陈皮膏’,要把陈皮切成细丝,用蜂蜜腌渍一日再加入,香气更浓。”张婶眼睛一亮,立刻擦去眼泪:“我这就去切陈皮!上次我老伴儿咳嗽,吃了加陈皮的梨膏就好得快,这改了配方,说不定比原方还受欢迎!”
第二日清晨,天还没亮,后院就传来“咚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