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膏香满座授艺忙 (第2/3页)
锁住梨汁的清甜。不过寻常人家用铁刀也无妨,只是削好的梨块要立刻泡在加了少许盐的清水中,既能防氧化发黑,还能提鲜。”她顿了顿,指着灶台旁的陶罐,“熬膏的罐子也有讲究,要用这种粗陶的,透气性好,熬出来的膏子更绵密,切记不能用铁锅,会串味。”
轮到众人实操时,棚内顿时热闹得像个集市。张婶握着刀的手有些发抖,刚削了两下就不小心削到了食指,鲜血立刻渗了出来。她刚要去擦,小墨就像阵风似的跑过来,从腰间的小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沈砚配的创伤药和干净的布条。“张婶,您别动!”他踮起脚尖,先用干净的布条轻轻按住伤口止血,再挑了点淡黄色的药膏涂上去,包扎时还特意留了点缝隙透气,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孩子,“林姐姐教过我,刀伤要先止血再涂药,包扎不能太紧,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您下次削梨时,手指弯曲成猫爪的样子,靠着刀刃慢慢推,就不容易伤到手了。”青黛则在一旁帮着滤梨汁,她手里的滤布四角系在木架上,将梨泥倒进去后,双手抓着滤布两端轻轻晃动,再顺着一个方向拧转,清澈的梨汁顺着滤布滴进陶罐里,没有一丝残渣。最手忙脚乱的是两个书生,矮些的那个分神看别人熬膏,不小心把梨核掉进了陶罐,急得满脸通红,伸手去捞时又打翻了旁边的量杯;高些的那个想让膏子熬得快些,往灶里添了一大把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把陶罐底烧得发黑,他吓得手里的木勺都掉在了地上。沈砚连忙走过去,先帮矮书生把梨核捞出来,又拿起铁钩扒了些炭火出来,再握住高书生的手,教他顺时针搅拌:“熬膏的火候就像读书,初时要武火煮沸,让梨汁的香气散出来;煮沸后就要转文火慢熬,就像精读典籍,得沉下心来。你看,搅拌时要贴着罐底,每一圈都要搅到,这样膏子才会均匀。”
正午休息时,王婆提着一大桶绿豆汤赶来,笑着给众人盛上:“我在灶房闻着膏香,都快流口水了!”张婶喝着绿豆汤,看着自己熬得有些浑浊的梨汁,不好意思地说:“林掌柜,我这汁怎么跟您熬的不一样啊?”林晚走过去一看,指着陶罐底笑道:“您削梨时把梨皮上的绒毛蹭进去了,滤汁时要多滤一遍。不过第一次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第一次熬膏时,把盐当成糖加进去,苦得沈砚直皱眉。”众人闻言都笑起来,棚内的拘谨瞬间消散。
下午讲辨识药材,沈砚刚拿出金银花和山银花,就见小墨举起手:“沈医官,我知道怎么区分!金银花的花苞是白色的,开放后是黄色,山银花的花苞带点紫色,而且绒毛更密。”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画着两种花的草图,标注得清清楚楚。沈砚赞许地点点头,让小墨上台给大家讲解,小墨虽有些紧张,却讲得条理清晰,老妇人笑着对林晚说:“这孩子是块好料子,比我当年学手艺时灵光多了。”
临近散课时,突然有个街坊慌慌张张跑来:“林掌柜,沈医官!我家娃儿吃了街边买的蜜饯,上吐下泻的,您快去看看!”沈砚立刻拿起药箱,林晚则让小墨和青黛留下收拾东西,叮嘱道:“把药材分类收好,灶里的炭火要熄灭,别大意。”刚要走,就见小墨追上来,手里拿着个小瓷罐:“沈医官,这里面是我熬的梨香姜茶,加了些陈皮,能缓解呕吐,您带上!”
等沈砚和林晚处理完街坊家孩子的急症回来,已是暮色四合,西市的灯笼都次第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木棚的缝隙照进来,映得满地都是细碎的光影。刚走进铺门,一股浓郁的梨香就裹着暖意扑面而来,比白日熬膏时的香气更醇厚。棚内点着两盏油灯,灯芯挑得很亮,小墨和青黛正蹲在灶台前,一人扶着陶罐,一人握着木勺,小心翼翼地顺时针搅拌着。听到脚步声,两人同时回头,脸上都沾了点炭灰,像两只小花猫。“林姐姐、沈医官,你们回来了!”青黛笑着站起来,手里的木勺还滴着琥珀色的膏体,“我们看太阳快落山了,就按照你教的方子,用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