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解惑 (第3/3页)
气也日渐响亮。望川镇的人都知道,东头土地庙里有个苏老师,教孩子们读书的同时,也教大家做人的道理。邻镇的人听说后,纷纷把孩子送来,有的父母甚至专门租住在镇上,只为让孩子听苏墨的课。那座破败的土地庙早已容不下了,苏墨索性用村民凑的钱,在镇东头盖了一所新的书院——依然是竹子,但宽敞明亮,屋顶铺上了新瓦,再也不怕漏雨。书院门口新挂了一块牌子,上面是苏墨亲笔书写的“明心书院”四个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温润之气。
有一次,青玄宗的师兄下山办事,专门绕着一条小路去看他。师兄看着来来往往的孩子,又看苏墨身上洗得发白的布袍,不禁皱起了眉头:“师弟,你当年在宗门里可是天之骄子,如今却窝在这个小镇里当教书先生,放着好好的修炼不做,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图个啥?”你知道吗,宗门中与你同期的弟子,有些已经快突破基期了。”
苏墨正帮一个孩子整理衣领,温颜仰头大笑。阳光透过书院的窗棂,洒在他的脸上,柔和得没有一丝棱角。他指着院子里正在读书的孩子——石头正在帮阿瑶,阿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柱子,几个大孩子在帮小一点的孩子认字,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纯真的笑容。“师兄你看,”苏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这些孩子就是未来。”我教他们读书,不是想让他们都成为修士,也不是想让他们都成为大人物,只是希望他们以后长大了,做事情的时候,是非分明分明。知道哪些,哪些不该做;懂得对人要仁,对事要信,对利要义。”
他顿,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那里有正在劳作的村民,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如果每个人都能明是非、懂善恶,那这个世界上就会少,少很多磨难。”人人都能安心种地,孩子都能安心读书,这不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么?”
师兄看着自己眼底的光芒,一下子就明白了师傅当年的话。他拍苏墨的肩膀,没有再劝告,只是说:“师弟,你做的不错啊。”师父如果知道了,一定会为你感到高兴。”
日子就这样平静而温馨地流动着。苏墨每天清晨起床,先到山涧挑水,然后打扫书院,接着给孩子们讲课,下午还会带着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认识庄稼,或者到河边观察鱼虾。他的修为似乎停滞了,可他却一点也不在意,反而觉得心境越来越通透,就像被雨水冲刷的天空一样,清澈透亮。
这天下午,苏墨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只是说:“你不想被人欺负别欺负人;”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去欺骗别人,“突然觉得身体里的灵气变得异常活跃起来。”那股灵气原本像一条温顺的小溪,此刻却像一条奔流的小河,在经脉中快速流动,冲击着丹田处的壁垒。
他微微一怔,马上反应过来——这是突破金丹期的标志!他在筑基期停留了整整5年。
期间无数次闭关静坐,灵气运行始终差最后一丝通透,此刻却在给孩子们传道解惑时,自然而然地迎来了机会。
体内的灵气越来越汹涌,经脉被冲刷得微微发烫,却没有丝毫的滞涩感。苏墨强压下心头的激荡,面上依旧保持着温和的神色,只是声音比往常低了一些:“你们先自己读这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先生去后园片刻就回。””
孩子们乖巧地应答着,阿瑶也贴心地喊了一声:“先生慢点儿!””苏墨点点头,转身快步走向后院的竹林。刚踏入竹林,便盘膝而坐,双手结印,任其灵气奔涌于体内。过去修炼时总感觉有一层无形屏障横亘在丹田前,此刻那层屏障却如冰雪遇暖阳一般,渐渐消融开来。他脑海里闪过三年来的种种画面:初到望川镇时村民的嘲讽,三个孩子怯生生的身影,石头带着伙伴们讲道理时的坚定,周老板放下身段时的沉默,孩子们猎奇的眼神,乡亲们释然的笑容……
这些画面如同一颗颗细碎的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海,与身体里的灵气交织在一起。他忽然明白,过去的修炼总是执着于灵气的积淀,而忽略了心境的打磨。师父所说的“通达明理”,从来不是闭关悟道,而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在为众生解疑释惑中,慢慢沉淀出来的一种通透。
不知过了多久,丹田处传来一声轻响,一股更加纯净的灵气慢慢散开,向四肢百骸间流转。苏墨睁开眼,眼中的精光一闪而过,立刻恢复了温和。他抬手一挥,指尖萦绕着淡淡的灵气,金丹期的修为已然稳如泰山。更令他惊喜的此刻的灵气不仅纯净,还带着一股温润的气息,不似往日的凛冽。
起身走出竹林,刚回到书院,便被阿瑶扑了个满怀。小姑娘仰着小脸,递过来一颗用手帕包着的野草莓:“大爷,我刚才在院子里摘的就是这个,可甜啊!”是心里不舒服?“脸都红了。”
苏墨接过野草莓,指尖触到带着体温的手帕,心头一暖。他把草莓的叶子剥开,放进嘴里,甜甜的味道在舌尖上化开了。“先生没事”,他揉阿瑶的手,目光扫过了满堂的学生,“刚才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能讲得出来,如果周老板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会发生什么呢?””
石头马上举手:“周董就不涨价了!”他自己不愿意买贵的东西,就不让我们买贵的粮食!”
“还会有更多的他到商店去买食品!”\
苏墨笑着点头:“都是对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别人舒服,自己也能得到实惠。这就是道理的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落在书院里,拉长了孩子们的影子。苏墨看着台下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突然完全明白师父所说的“大帝之姿”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不是指能翻山倒海的神通,也不是指能号令天下的权势,而是以真理点亮人心的执着,是以善意温暖人间的责任担当。正如这所书院的,哪怕只有一点,也可以点亮一方天地;就像这些孩子,哪怕只是懂得一点道理,也能让这世间多一点未来的清明。
周老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书院门口,手里拎着一筐刚刚蒸好的包子,热气腾腾。他看着里面温馨的场面,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把背篓轻轻放在门口,转身悄悄地离开了。竹帘被晚风掀起,带着馒头的香气飘进来,与孩子们朗朗的清脆的铜铃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望川镇最动人的一首晚歌。苏墨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明心见性”四个字,墨落纸中中透着坚毅。他知道,这条解疑释惑的路,他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