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 > 第十章本心

第十章本心

    第十章本心 (第1/3页)

    太微山的晨雾总带着三分仙气,像牛乳一样浓稠地漫过青玄宗的石阶,把远处的殿宇晕染成若隐若现的剪影。洛书白坐在问道石前时,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石头上的青苔沾着露珠,把膝盖上的道袍浸得冰凉的。他面前平铺着三卷泛黄的道经,分别是《道德经》、《南华经》、《青玄直指》,指尖反复摩挲着“道,非常道”六个篆字,墨迹早已被岁月磨得浅淡,但其中的深意,却如雾气缭绕的山峦,愈发迷离,让人难以分辨。

    “小师弟,又要和石头较劲了?”\云舒提着竹编食盒缓步走来,素色的裙摆扫过石阶上的露珠,她把食盒放在石案上,掀开盖子,一碗热气腾腾的莲子粥便冒起了氤氲的白汽,“这‘三问’你都琢磨了三个月,再这样熬下去,怕是白头发先长在师傅身上。””

    洛书白抬起头,露出一脸清俊却带着倦容。他今年刚满二十岁,却是青玄宗百年难遇的奇才——十岁拜入山门,十二岁通晓基础道典,十五岁筑基成功,去年以十九岁之龄凝成金丹,速度之快让整个宗门为之震惊。师父玄机子常抚其头,叹曰:“书白有慧根,勘破大道更有大帝之姿。””三个月前,玄机子闭关冲击化神境前,特意将他叫到紫霞殿,留下了困扰他至今的“三道题”:何为道?何为修理之用?究竟何为真?并说,若能参透这三问,便能突破金丹枷锁,臻于元婴境界。

    但在这三个月里,洛书白几乎翻遍了藏书阁。从先秦诸子的道论到宗门先辈的手札,从晦涩的丹经注疏到玄奥的阵法要旨,凡是与“道”、“修”、“真”有关的典籍,他都一一研读。他曾请教执法执戒的长老说“道是修是戒律,真乃本心”;还问过专门研究丹术的药庐先生说“道是修是配伍,确实有疗效”。可这些答案落在他的心里,总像隔了一层薄薄的纸,看似通透,实则含混不清,永远抓不住那个核心的意义所在。

    “师姊,你说‘道’到底是什么?”洛书白的指尖离开书页,眼底满是迷茫,“是天地运行的日月交替、四季轮回?还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悲悯之心和向善之念?也可能是……万物本源的虚无和真实?“

    云舒舀了一勺莲子粥,吹着递到他面前,眼底浮现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这些深刻的道理,我哪里懂?”不过娘在世时常说,饭要一口吃才香,路要一步走才稳。你整天坐在这问道石前,盯着书看,对着石头想,生怕脑子里空荡荡的,想不明白。”

    洛书白下意识地张嘴接过了粥,温热的莲子在舌尖上化开了清甜,却没有驱散迷雾在他的心头。他望着漫山流动的晨雾,突然愣住了——是的,自从师父留下难题后,他就日日守在这座太微山上,不是埋首书堆,就是静坐沉思,从没有踏出过半步山门。师傅常说“大道无形,包罗万象”,但他所见的“万象”,不过是山门内的亭台楼阁、草木山石而已,真正的大道,又如何勘破呢?

    或许,道不在书中,也不在石中,而在世间百态的山门外。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野草一样疯长。当天下午,洛书白简单收拾了行囊——一件换洗衣物、几两碎银子、一把防身的短剑,再加上师父赠予的那枚刻有“青玄”二字的玉佩,便背着包袱下山了。没有没有指引,他只是沿着山下的青石板路,漫无目的地前行。

    下山的路蜿蜒曲折,走了大约两个小时,人烟终于出现在前方。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旁,茶楼、酒肆、布庄、杂货铺错落有致。此时已是午后,街上行人不多,只有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慢悠悠地走着吆喝着,却又添了几分怒气。

    洛书白沿着街道缓步前行,眼睛扫过两旁的店铺,最后在街角的一个小摊上停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