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少年得志 (第1/3页)
    说起擅长的领域,陈卫东侃侃而谈,浑身散发一种自信的光芒。
    蒸汽机车技术改造小组的成员此时看向陈卫东,腰板都不自觉地挺直了,都像在学校上学听讲一样。
    那一刻,陈卫东没有摆领导架子,但是他却得到了这些大学生的信服。
    威严从来不是靠摆官架子显摆出来的,而是靠真实实力。
    于学诚:“小组长,听你的意思,我们是要从无到有,设计并且制作一个完整的阀体。
    但是我们对各种工艺流程没有了解透彻,能行吗?”
    陈卫东:“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如果不到一线亲身体验设备运营,做什么都是花拳绣腿。
    什么改造创新,发明研究,都是纸上谈兵。
    一种产品的基本工艺,全世界都是大同小异,主要设备逃不出甲乙丙丁,但是往往细微工艺对产品产量质量的影响大有区别。
    我们不懂没关系,可以先进车间,将设备原理搞清楚,再各自分工。”
    陈卫东一番话,让小组众人都有了信心。
    “名望值+129,名望值+139,名望值+122....”
    接下来,蒸汽机车技术改造小组开始有条不紊的工作起来,陈卫东白天去车间,熟悉设备原理和使用。
    晚上他会和姜文玉平分当天得到的翻译稿件,挑灯夜战。
    成果也是喜人的,经过一周的突击,蒸汽机车技术改进小组对平头阀的各项数据收集五成,流程大体顺下来了。
    陈卫东目标是两个星期原理搞懂,机床能用,普通故障能应付,第三星期,将材料配比,相关工艺,模具等研究出来。
    每次相关流程,陈卫东都按照统筹学习工作法,写下流程,然后按部就班的根据蒸汽止阀各部分工艺,测绘,装配图等进行分配工作。
    在陈卫东的蒸汽机车技术改造小组开始工作的同时,检修车间,黄主任将陈卫东提出的公式,在车间内进行反复验证之后,这才递交到技术科。
    技术科总工骆光耀带领技术科的工程师将陈卫东的经验公式反复校验之后,惊讶不已。
    “这位年轻人,善于观察,刻苦钻研,竟然能想出这么奇妙的公式,无论什么材料,什么机车的仪表轴尖,都可以利用这个公式。
    我觉得,这一公式,应该上交研究所,统一研究。程工,你觉得呢?”
    程工皱眉:“是不是太兴师动众了?”
    王工:“程工,什么叫兴师动众?这一公式一出来,你知道,可以帮助我们新国家增加多少仪表检修工人?
    可以简化多少仪表检查时间吗?”
    程工:“我的意思是,他只是一名大学生,刚来机务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