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初露锋芒,车间创新 (第3/3页)
用的。”
“都在西北角,你去的话,注意安全。”
“好。”
陈卫东过去,先是找寻材料,也幸好,铁老大部门,什么都缺,就各种铸铁废件不缺,一些废弃的蒸汽火车,不能用的配件都堆积在西北库房中。
陈卫东去选取了两根合适的灰铸铁的棍子,这才拎着往检修车间走去,他刚才看到,检修车间里面,有一台C1620车床。
陈卫东在学校是有钳工,焊工,锻工车工等技术课程的。
新国家建立之后,很多大学就陆续建立校办工厂。
校办工厂是学生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实习场所。
陈卫东的钳工,焊工老师都是经过新国家严格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实习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比较完善。
所以,陈卫东毕业的时候,已经达到了车工钳工都达到了正式工水平。
精密度要求不高的螺纹加工,三级车工水平足够。
焊工工作很容易,无非就是将两根铁棍焊在一起,紧接着就是下面制作螺纹。
公制螺纹需精确挂轮,首刀切削深度1.5mm
每刀递减0.3mm,终刀留0.1mm修整量
用螺纹环规检测配合精度
重点检查提手圆弧过渡处有无裂纹
铸铁件加工,低温退火,消除内应力
提手安装孔的同轴度要求≤Φ0.05mm......
当看着陈卫东用废料动车床了,不少车间工人好奇看过来:“好技术,大学生,你这钳工技术,起码三四级了吧?”
陈卫东:“毕业考核的时候是三级。”
“我看着技术不止三级,厉害在,大学生就是大学生,会焊工,还会钳工,就是大学生,你这做了什么东西?”
陈卫东拎着闸瓦提手走到室外,编组场外,小王正气虚喘喘的抱着闸瓦,满头大汗,嘴里的冰棍早就化了大半。
陈卫东将提手递给他:“试试这个。”
小王接过那奇怪的棍子好奇:“大学生,这是做什么的?”
陈卫东将闸瓦挨着穿成一串,再将下面螺丝拧上:“这样拎着,一次至少能拿十六块,而且速度也会快很多。”
检修车间工人,李师傅和黄主任看着这一幕,都好奇聚集在这里:“大学生,你研究这东西叫什么?”
陈卫东:“闸瓦提手,这样提着,以后来回走路也快,每一趟拿得也多,就不用耽误功夫了。”
李师傅眼睛一亮:“好东西啊好东西,有了这东西以后一天起码多换一百块闸瓦。”
“大学生不愧是大学生啊,脑子就是好使。”
“谁说不是,咱怎么就没有想到?”
黄主任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陈卫东同志,你这小东西,容易做吗?”
要是每个检修组的人都配上一根闸瓦提手,光是换闸瓦这一项,得提高一个多小时工作效率。
而且,这闸瓦提手,是用废件做的,符合增产节约。
黄主任双手抓住陈卫东肩膀,激动不已:“陈卫东同志,感谢你,感谢你,为我们检修车间带来进步。”
“感谢陈卫东同志,我们这月总算不是增产节约落后车间了。”
陈卫东:“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刚来车间,还希望老师傅们好好教教我。”
老李从车底爬出来,“要不就说,咱车间的大学生,就是比隔壁车间好,随和愿意和咱这些大老粗打成一片。”
“就是,听说隔壁大学生,让他修机车,他在机车面前背了一圈儿理论,最后啊,没找着怎么修,可让人笑死,最后还嫌弃我们工人粗鄙。”
陈卫东:“这话说的不对,在铁道部的工人,绝对是这世界上最可爱可敬的人,我们机务段可是参家过半岛战争的。”
“嘿,小子,行啊,提前了解过我们机务段?”
陈卫东:“分配之前,大概搜寻了一些资料,当时我们学校同学可遗憾了,半岛战争打的激烈,国内到处都是爱国运动,而我们大学生,那会儿除了集资捐献,和爱国储蓄什么都做不了。”
“哪有,要没有大家伙勒紧裤腰带捐献的飞机大炮,这援朝也打不赢啊,再说,当初我们援朝的火车司机还受到过你们学校缝制的棉衣呢。”
“不愧是大学生,觉悟就是高,陈卫东同志,我这就将我们车间的增产节约成果报上去,再给你申请奖励,并将这次发明计入你的实习档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