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毕业分配问题 (第1/3页)
陈卫东重生一世,哪里能不懂其中的弯弯绕绕,只是他明白,在这个年代绝对不能行差踏错一步,他将问题转向毕业分配问题:
“难道不是按照我们填报意向,再根据成绩成绩,直接分配?”
张助教:“你呀,什么都好,就是这一点,缺少政治敏锐,这也是你短板。
记住了,日后工作要弥补,大学生毕业就是干部岗位,要是没有政治敏锐度,你会吃大亏!
现在说,毕业分配的问题:
一个萝卜一个坑——毕业分配名单是怎么出炉的?
本来是动员李荣兆和你两人考研究生的,因为你们两人成绩在班上是排在前面的,领导两次找你谈话,你都没有同意。
你未进入研究生名单,根据你的条件,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留校名单。
但是你拒绝留校了,所以你的名字,就会对外公布出去!
若是你和荣兆都选择留校,
但凡留校学生的名单、档案就不再对外了,他们就不可能把你调走了。”
陈卫东有点好奇了:“那那些单位怎么挑人?”
张助教:“多数用人单位并不来挑人,只是根据国家的分配计划,到时等着我们的毕业生去报到就行了,张三去就是张三,李四去就是李四。但少数用人单位会派人来挑选毕业生。
系领导在毕业分配大会上说过,每年上半年,系里要成立党的领导加年级辅导员组成的5人小组,这个小组根据国家下达的人头计划,再根据毕业生个人的政治条件、平常表现和专业学习情况等等,反复掂量比较,一个萝卜一个坑,力争相互对应,也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如有来挑人的,我们就将已对应在位的人头档案给他看,比如按计划,这个单位在我们这里要两名学生,他们对其中一个不满意,其理由要得到我们的认可,这样我们就根据其要求,换上一个认为适合的学生的档案;如果他们认为可以,那名单就定下来了,极少有要求再换的。
我们的学生档案不是对外敞开的,所以他们不可能任意挑选。
因为有用人单位来选人,原有的方案就会被打乱,5人小组就要重新讨论,调整出新的分配方案。一有情况,方案就可能要变动,所以大会上对你们宣布的方案才能叫最终方案。
从放出的名单到最后公布的名单,历经多次变动,多数是外来的原因。
比如,我们的人头计划中有一个军事单位的指标,因为是军事单位,人头按高标准配备的;但这个单位来人了,明确提出不仅专业素质要好,而且一定要是组织成员。这个班上有中学入组织的学生,但其他方面不符合要求,而这个年级五年里没有发展过一个组织成员,这怎么办?
请示校组织,突击发展了一名组织成员。
而为配备学生辅导员,又要求增加一名,所以共特批了两名。因为是特批,其他要求加入组织的同学,包括不少学生干部,原本能加入组织的,就无法进入了。
你们邻班的一位同学,名字我就不说了,他思想进步,行动积极,品学兼优,大家特别称赞他做得真、做得实。
有一次星期天,他带上两块烧饼,乘坐公交车到郊区帮(公社)社员割稻子,天晚了,人家收工了,他才从稻田走上了公路。正巧碰到一个外系同学,一起乘车回到了学校。
一直到几个月后,这件事被偶然地传到了班上,大家才知道他支农的事。他是要求入组织的积极分子。
但当时情况特殊,已经突击发展了两位组织成员,哪怕他再优秀也未能加入,只有在毕业鉴定上将其褒扬到位,并在毕业分配时将他推荐到高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