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先生,我想考府试! (第3/3页)
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此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他的回答中规中矩,是书本上的标准释义。
魏清远听完,不置可否,只是继续问道:“那依你之见,治国之本,又在何处?”
该问题便超出了书本的范畴,开始考校个人的见解。
这一次,顾铭没有立刻回答。
他垂下眼帘,似乎在组织言语,片刻后,才缓缓开口。
“学生以为,治国之本,在于民心。”
“民心?”
魏清远的三缕长髯微微动了动。
“何为民心?”
“民心者,百姓之所向也。”
顾铭的声音变得清晰而有力。
“百姓所求,不过衣食温饱,安居乐业。朝廷之策,若能顺应民心,使百姓安乐,则国基稳固,天下太平。反之,若政令严苛,横征暴敛,失了民心,纵有金城汤池,亦不过是空中楼阁,旦夕可覆。”
他的这番话,已然带着几分策论的影子。
见解虽不算石破天惊,却也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远超一个丙班学子该有的水准。
魏清远眼中的审视之色,不由得浓了几分。
他沉默地走了几步,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更长。
“我朝重文抑武,以安河县为例,商贾富庶,然农人依旧辛劳。若你是安河县令,当如何策之,方能使农商皆安,府库充盈?”
这个问题,更加具体,也更加刁钻。
它不仅考验经义策论,更考验对时弊的洞察与解决之道。
顾铭的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
他一边走,一边沉思,脑海中飞速地将平日里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相互印证。
许久,他才停下脚步,郑重地看向魏清远。
“学生浅见。”
他先是自谦一句,而后才道:“当以‘轻税’固农本,以‘商律’促流通。”
“轻税,非指减免田税,而是严查地方,禁绝苛捐杂税,使农人劳有所得,不至流离失所,此为固本。”
“商律,则是为商贾往来,制定明确法度。既要保障其财货安全,鼓励其通有无,又要明令其纳税之责,使其利不独享,反哺于民。如此,商路通达,府库自盈,农商各安其份,方为长久之计。”
一番话说完,顾铭再次躬身。
“学生愚见,请先生斧正。”